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綠色執政需要新的改革論述

陳芳明

依賴選舉起家的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之後似乎亂了方寸。在立委選舉之後,施政方針也同樣亂了章法。日益升高的執政壓力,已使擅長政治論述的民進黨削弱了論述的能力。阿扁政府連任的第一年,顯然還未展現其應有的魄力與格局。在未來三年中,如果不能掌握恰當時機調整執政方向,則二○○八年總統大選將對民進黨構成嚴峻的挑戰。

立委選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阿扁總統辭去黨主席,一是民進黨展開政黨合作的攻勢。這兩件事情其實是互為表裡。因為,在選舉後,原先既有的朝小野大局面仍然維持。民進黨輸去了不該輸去的戰役,才迫使黨主席必須鞠躬下台。同樣地,民進黨未贏得應該贏得的選戰,才不得不推出政黨合作的戰略。戰爭輸贏,原是兵家常事。不過,這次選戰的得失,卻使民進黨失掉制憲正名的契機,也使已經渙散的泛藍陣營又找到再團結的空間。

阿扁總統提出政黨合作的構想之後,民進黨高層開始對親民黨釋出許多善意。「橘子綠了」與「橘子紅了」的傳言,一時瀰漫政壇。已經被邊緣化的宋楚瑜,一夜之間,突然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不僅被視為「兩岸破冰」的關鍵角色,也被認為是「聯合組閣」的重要推手。選前的敵對狀態,到選後的合作姿態,這中間似乎並未存在任何演變的過程。政治形勢的瞬息萬變,使整個社會墜入巨大的迷惑中。

自始至終,親民黨以不變應萬變,只是扮演著「被團結」的角色。電視上的綠色節目,無不調整槍口,集中火力批判國民黨,對親民黨則百般使出溫存且柔軟的身段。報紙上的綠色專欄,也開始施放尊宋貶連的論調,那種殷勤也是近十年來罕見的景象。藍綠休兵與朝野和諧,固然是社會所樂見,然而,從敵對到合作的過程,卻沒有看到民進黨提出任何具有說服力的論述。為什麼選擇與親民黨合作,而放棄與國民黨和諧?如果可以合作,則民、親之間的攜手基礎又在那裡?這樣的合作究竟是短暫還是長久?合作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政治改革,還是權力分贓?

將近五年來的藍綠對抗,不僅使民進黨的政治改革失去施展的空間,也使社會人心陷於疲憊不堪的焦慮中。換個思維的方式,以對話代替對抗,未嘗不是突破政治僵局的一個選擇。阿扁總統也公開表示,將借用柯林頓「新三角關係」的思考模式,讓總統的位置超越在朝野兩黨關係之上。自元旦談話以來,卻只見民進黨高層單方面的不斷放話,並沒有看到實際的兩黨對話。政黨之間的互信,原就不存在;又經過長期的對峙與傷害,雙方可以說沒有任何合作的基礎。如果政黨合作是可以欲求的,則在尋找對話空間之前,應該是先設法建立彼此的互信,僅僅是透過媒體的傳話與放話,絕對是無法到達互信的階段。

這次民進黨高層施放政黨合作的空氣,已證明是徒勞無功。在放話過程中,竟然有黨內立委倡言修改台獨黨綱。這是把政黨合作的精神,全然扭曲成為政黨合併的解釋。所謂政黨合作,應該是雙方都仍然各自站在原來的政治立場,而在個別議題上相互支持。即使要成立聯合內閣,也從未聽說政黨必須修改黨章。在民進黨的放話效應下,國民黨也立即跟進,在黨內訂定「迎宋條款」,希望能爭取親民黨的合作。

已經遭到邊緣化的親民黨,在兩邊討好的情勢中,竟也挺起高姿態對兩個大黨頤指氣使。它一方面要求民進黨必須放棄台獨黨綱,另一方面則又要求國民黨必須放棄李登輝路線。那種誇大的語言,使親民黨看來像是賭盤上唯一的莊家。事實上,親民黨的回應只不過是公開宣稱政黨合作是不可能。在行動上,親民黨也已證明並不可能接受政黨合作。從這次行政院總預算的審查表決,充分顯示講盡好話的民進黨在立院遭到重挫。使民進黨嚐到挫敗滋味的,正是來自它積極尋求合作的親民黨。

政黨合作這條道路已關閉了嗎?並不盡然。但是,在通往這條道路之前,民進黨必須發展出一個新的改革論述。政黨合作絕對不是空談,更不是空喊,但必須建立在具體可行的政治論述之上。民進黨應該向國人、向不同政黨提出可行可信的政治方案。在互信的氣氛還未營造成功之前,政黨合作的放話都是過於早熟的。

如果為了達到政黨合作的目標,民進黨竟因此而偏離改革路線,甚至因此而放棄台獨黨綱,都將付出重大代價。改革,是民進黨得以立黨並進而立國的資產。為了扭轉朝小野大的劣勢,民進黨可能需要放軟姿態,放低語氣。在堅持改革的立場上,民進黨則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只有站在改革的這邊提出政黨合作的論述,民進黨才有希望,台灣民主也才有希望。

(作者陳芳明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