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獨立場才能紀念二二八?

◎ 陳儀深

我們民間社團舉辦二二八事件六十七週年紀念,相對於馬政府的「中樞紀念」,是否更貼近歷史事實、更站在多數台灣人的立場,是應該戒慎恐懼、不斷虛心檢討的,因為一般民眾往往透過我們的表現形式來理解二二八。今年我首先聽到的一個質疑是:既然二二八是國定假日,大家都放假了,為什麼媒體報導的是「獨派團體」舉辦遊行、舉辦音樂會?來參加的人必須是台獨立場的人嗎?

研究戰後台灣政治史的人大都會同意,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現代台灣民族主義或台獨運動的起源,加上後來的長期戒嚴、白色恐怖,這個運動的傳承主要是在日本、美國,島內只有一些政治案件以及彭明敏師生「台灣自救宣言」這種「跳接」的不連續的傳承,正因為噤聲四十年,所以解嚴前後的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雖然名稱溫和卻張力十足,鄭南榕的自焚與這個脈絡脫不了關係。可是當九○年代李登輝總統開始開放檔案、立碑道歉、進行補償以後,二二八的紀念似乎越來越難有感動人心的創意。

其實,追求真相的基礎工程才更重要,張炎憲、許雪姬教授為代表的二二八口述歷史紛紛出爐,現代學術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吳三連史料基金會等等隨著官方公布的檔案,不斷以學術研討會的方式發表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九○年代最重要的紀念方式;扁政府時代(二○○六年)出版的《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也是在上述的基礎往前一步。相對於前年郝柏村還在報端認為死亡人數不超過八百人,今年王曉波的「小case」之說雖然令人憤怒,他畢竟也同意「兩萬」的數字了。

今年二二八前夕,台灣教授協會針對葛超智《被出賣的台灣》出版了重譯校註本,是花了兩三年才完成的基礎工程,將來的歷史會記錄我們做工的成績。不過,在表現形式方面也不容小覷,一方面傳統的遊行固然要辦,但是邀請黨政人物參加要到甚麼層次、他們來了以後要不要講話、講甚麼、講多久,必須斤斤計較,才不會褻瀆了二二八的莊嚴意涵;另方面要考慮甚麼形式才能吸引青年人、一般人來參加,所以今年在自由廣場舉辦的第二屆「共生音樂節」不但超過千人,而且八、九成是青年學生,應是值得注意的「新生事物」。

依照往例,三月八日下午在基隆港口,會有在地二二八的紀念儀式,因為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從福建來的兩營憲兵在這裡登陸,漏夜開往台北,陳儀在三月九日才敢宣布戒嚴,也才有隨後的「報復性屠殺」。今年我們不要只有演講遊行獻花,而是要加入音樂詩歌的元素,希望「不是台獨立場」的人也喜歡參加。(作者為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