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平路/ 語言中的暴力

平路/作家

前幾天,習近平與連戰見面,說「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習近平用的字眼是「不可能改變」,何等斬釘截鐵!在這個改變原屬於常態的世界上,習近平採用這般強橫的字彙,意味著什麼?

放在文學的語意上,這一句「不可能改變」,讓人聯想起絕望的愛、強迫的愛、暴力的愛,分手前夕了,面對不可挽回的情境,以愛為名的施暴者,暴力語言是意志力的延伸。當一方恫嚇著要海枯石爛,抹滅的正是對方的自由意志。若你執意分手,我可就要親手掐死你!

「不可能改變」的語言極其鴨霸,自認為掌握著真理的絕對性,而戳穿它則仰賴反詰的智慧。畢竟,什麼叫做「不可能改變」?時間軸上,這類民族主義的詞彙早已經失去時效。在現代,國家與人民之間愈來愈像是契約關係,而國家存在的正當性,乃以人民的意願為依歸。至於當年,那是為了救亡圖存,為了對抗侵略,借助民族主義凝聚國家意識的環境下,所謂「不可能改變」的大一統概念,呼應著對岸國歌中殘留的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皆屬於歷史中翻過去的一頁。

時間走到今天,「不可能改變」聽起來不容質疑,其實它色厲而內荏。而破解這類的恫嚇,重點尤在於指出藏在語言裡的暴力本質!這方面執政黨失責又失能,一向由著北京予取予求,面對北京領導人的蠻悍語言,最多是細聲呼籲「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而要求別人「正視」,已經在示弱了, 哪有任何抗衡的力道?當中國官方正在公開叫板,民進黨切忌躁進,若跟隨國民黨腳步,在「一中」或「各表」的框架裡急著加加減減,不免墜入北京所設定的語境。此刻,倒應該直接點出習近平看似笑臉迎賓,其實卻笑裡藏刀,言語中毫不遮掩的是暴力。譬如這句「不可能改變」,就帶著令人不寒而慄的戾氣!而後盾是不是那許多對準台灣的飛彈?把它清楚指出來,台灣民眾因而也對語言中的暴力多一些警覺。

總之,不是盲目地反中,台灣人是反對壓迫,面對中國強霸的意圖,對應之道正是從對方的語言中拆骨揚線。

兩性間是最好的譬喻,面對自以為是給予關愛給予恩惠給予利益懷著祖國心祖國情等等令人窒息…的雄性暴力,另一造的對應之道不是迎合、不是屈從、不是低聲下氣,而是換一套詰問的詞彙,指出對方的表達非關溫情,純屬迫人就範的暴力。

語言等於思維,兩岸間始終是思維交鋒的戰場。台灣身為小國,尤應該施展撥轉力道的智慧。對習近平近來對台策略的說法,我們台灣人就不該放過,譬如,適合反詰習總書記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可能改變」?不是說「理解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那為什麼,你不讓它…依據台灣人民的意願而改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