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發會能讓台灣發起來?

國家發展委員會本週三大張旗鼓地開鑼,這是行政院「三合一」整併經濟建設、研究發展考核及部分公共工程三個委員會功能而成立的機構。顧名思義,它負責國家發展的規劃、協調、審議、資源分配與控管,官方定位為「我國發展策略的運籌總部」。我們對有利國家整體發展的作為都樂見其成,但就國發會能否真正讓台灣發起來,卻不敢樂觀。

國發會令人難以樂觀,原因不一而足。基本上,它大而無當。按其組織法,設委員十七至二十七人,包括財政、經濟、農業、交通、勞動、衛福、環境、科技、主計、金管、央行等部會首長,連文化、客家、原民部會也一網打盡。尤有甚者,馬英九總統進一步加碼,希望把國防、外交與「兩岸」事務也納入。依此規模,國發會豈只「財經小內閣」?而是往「超級部會」或「準行政院」膨脹。馬政府一貫高唱政府再造,實際上不僅組織未見精簡,施政績效鴉鴉烏,公務員卻不減反增;有如經建會前主委陳博志所指出,馬英九任內政府僱用人數已從九十三萬增為一○二萬。

國發會效能也令人有疑。其前身經建會,由於功能不彰,近年不但爭議不斷,連起碼的委員會議也開得離離落落。以上月改組前的最後一次委員會議為例,十五位應出席委員僅五位親自與會,所有兼委員的部會首長都由副手代打。如今,國發會由經建會績效不彰的原班人馬繼續當家,如果連最基本的委員會議都開不好,名堂再大、高調再多,馬英九還期待它「帶領台灣脫胎換骨、找到出路、走出活路」,豈非緣木求魚?

的確,早期的經建會,或最初的美援會時代,這一機構都曾發揮若干功能,有助台灣經濟克服挑戰,蓬勃發展。其間最重要的,是主其事者的領導能力與歷練。以經建會最盛時期的主委俞國華為範例,先任財政部長、政務委員,再以央行總裁、行政院財經五人小組召集人身分,兼任經建會主委,其決策、協調與執行,自較易產生效能。相形之下,近年經建會主委,雖不乏有博士,甚至院士頭銜者,但擔任此一職務之前,歷練與威望顯然不足,實際辦事能力未必高明,再加上行事常閉門造車,與人民感受脫節,此一機構地位今不如昔,乃事有必然。

誠然,現今經濟社會環境複雜,政府不但不是萬能,還應認清自己的角色,避免反成國家發展的阻力。對國家所面臨的大局,掌握方向最重要。台灣當前最大挑戰,在產業發展模式陷入困境,整體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同樣值得強調的,是俞國華的高瞻遠矚。在全盤掌握財經大權之前,他主持行政院力行小組,負責策劃對台海彼岸的經濟作戰;後來承擔財經重任,面對中國「和平統一」攻勢,他執行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堅持不妥協與不談判,維持台灣的頻密國際往來與自主發展,也確保了一九七○到八○年代整體經濟社會的繁榮與富足。

如今台灣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發展方向與策略的偏差所致。尤其產業偏重降低成本以擴大規模,大膽西進中國,向上提升動能欠缺,整體經濟過度傾斜,國際化明顯不足,以致中國「以商圍政」、「以經促統」攻勢逐漸奏效;而此一偏差政策受益者只限少數商人,這又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國發會此時成立,由於主政者出問題,很難期待它有實質作為。馬英九一心討好中國,與深知共產黨本質及手法的蔣經國在掌握國政方向能力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親共作為令昔日長官九泉跳腳 。在他主政之下,服貿協議與自由化,都在為中國大開門戶。同時,馬政府一向「左手不知右手事」,部會極少協調整合,上位者且常越級指揮,國發會自難發揮協調整合的作用。更壞的,馬氏政治風格之下,拍馬與官樣文化盛行,組成國發會的研考會最近剛演出「馬總統政見達成率九成七」鬧劇,主委照樣當官,實難讓人對國發會的考核功能有任何期待。

凡此種種,國發會與它的前身相比,來頭雖大,基本資質顯然江河日下,期望它讓台灣發起來,有如前一位主委為ECFA創造「發哥」虛擬人物,都是癡人說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