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朝「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之路向前走

二○○○年五月起,民進黨執政,改變中國國民黨一黨獨佔台灣統治的局面,民主化和殖民體制的改變是被期待的發展;但是,在不被祝福的形勢裡,民主化轉型的不適應症候群不斷發生。泛中國國民黨迄今未能接受台灣本土政黨執政的焦土化杯葛,民進黨信念不足,優質性不夠的窘態畢露,形成新世紀乍現曙光後的灰暗陰影。

一個獨立的,人權和福祉受到重視的國家仍然被期待嗎?如果是,那麼生活在台灣及延伸領域的人民在當下這個時際,似乎貼近我一九九○年代初,三本政治社會評論集書名《崩壞國家》、《迷亂時代》、《悲情島嶼》況味的時際,應該不只陷落在失敗主義、虛無化的情境,而是擦亮開啟台灣願景的窗。

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促成的八○年代、九○年代政治改革效應,以及新世紀連續兩屆總統選舉勝選效應,到了現在(或說二○○八年),應該是一個段落。素樸的、重人情義理的台灣人民,無怨無尤的出錢、出力支持,償付給美麗島事件受刑人、辯護律師群,甚至受刑人和律師群的助理們,讓他們從黨外,到在野的民進黨以迄執政的民進黨一路挺進。現在,這樣的時代結束了。如果生活在台灣的人民對於一個獨立的、民主化的新興國家還願意在視野裡追尋,就必須開拓出更新的時代,描繪更新的願景。

本土政治改革 缺乏文化能量

我常常以「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的概念去想像台灣建構一個獨立的、人權和福祉受到重視的國家的課題。二○○○年的民進黨執政,我不斷催促阿扁總統「文化國家」的理念,是以「近現代國民意識」和「文化的生活志向」形成主軸。我還記得:二○○○年大選時,據理力爭以「為台灣挺身而出」代替「文化界挺扁」的那一幕。積極參與台灣政治改革運動的我,一向認為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領域雖然相關卻有所分際。台灣本土的政治改革運動缺乏文化的深切觀照和能量,只戀眷於經濟領域的資源,這種社會條件的反映是令人憂慮的。但是,執政以後的民進黨距離社會運動團體愈來愈遠,真正把握的文化核心課題也不多,終至走到困境。

其實,台灣獨立和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目標,是可以用「國家重建」和「社會改造」的概念去想像的。重建者,當然是戰前生活在台灣這塊日治土地,以及戰後中國國民黨從中國大陸流亡到台灣後移入的住民。台灣本地人民在日本結束殖民統治後,追尋自己的國家;戰後的新移入者原有的國家被中國共產黨推翻,也必須思考一個不屬於共產黨中國的國家,而中華民國的國家條件被連帶在殘餘中國的形式裡終究是問題。生活在台灣的全體人民如何共同重建一個共同祝福的國家,這是具有「近現代國民意識」和「文化的生活志向」的人民,才會真正重視、追尋的。但是,阿扁總統、民進黨政府在政治紛擾的形勢裡,在物質化功利主義社會條件下,並無力於此;而被輪替而失去執政權的中國國民黨及泛化政黨也無視於此。

理想的失落,信念的喪失,讓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回應的政治改革運動能量消耗盡了。但問題是,焦土化民進黨施政的泛中國國民黨並不代表正當、正確、正直的一方。今天的民進黨重重問題其實是「執政黨」問題。中國國民黨長期一黨執政層層積累的弊病,惡端仍然未被清算也未償還。在戰後的台灣社會病理中,什麼樣的政黨執政就是什麼樣的政黨去感染種種弊病。若以辯證法試論,從中國國民黨到民進黨的「正與反」,接下來應該是「合」的進程,而不是倒退到對泛中國國民黨的期望。

台灣人在被殖民統治症候群的病理中拚經濟,但常常不重視企業家精神。政治家精神的缺乏也是這樣的病理,而新移入住民率多在殖民統治症候群和流亡症候群的雙重病理中,儘管奢談文化,卻充滿封建性。近現代國民意識之未能形成,其實是這樣的共同病理造成的。被殖民統治症候群和殖民統治症候群的構造,常常在安定論的迷思裡被形塑為被殖民統治症候群和殖民統治症候群分據經濟和文化領域,而殖民統治症候群並藉由文化領域的條件控制政治,領導國家。佔有身體的台灣人支撐著佔有頭腦的殖民統治者,安定論源於泛中國國民黨統治,緣由即在於此。

國家重建藍圖 絕非共產中國

其實,從李登輝執政的一九八八年到二○○○年,成長於日治時期的李登輝就想過文化課題的重要,他嘗試以台灣人在中國國民黨角色裡帶動國家的重建。可惜縮小的台灣問題在中國國民黨內一樣存在,中國國民黨畢竟只能維持在不由台灣人領導的體制裡。這是台灣政治改革的難題。中國國民黨寧可失去政權也不能讓台灣人領導,或說中國國民黨一定要從中國大陸來的,具有中國傳承者領導,這樣的心態見證於二○○○年總統大選的連、宋競奪。李登輝十二年政權,阿扁兩任總統八年,二十年的本土政權,若以重建台灣這個國家的轉型期來看,向前推進的應不是回到中國國民黨統治,而應該是一種因應「正」、「反」、「合」的新進程。在這樣的進程裡,「國家重建」也許會取代「台灣獨立」而被描繪形塑。更重要的是,建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共產中國不應該也不會是一個已經體認了自由、民主、人權的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期待的國家。

歷史讓許多人從中國大陸隨中國國民黨在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流亡到台灣。這些人不盡是殖民統治者。戰前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經歷長期被殖民統治的歷史。因緣際會地,生活在台灣的人民創造了某種程度的經濟繁華條件,提供了建構一個獨立的、民主化的新興國家的物質條件,台灣的機會在於文化上的「近現代國民意識」和「文化的生活志向」的確立和提升。政治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也是這樣的意涵。台灣應該不只是對政治改革失望,而是向前走,朝「國家重建」、「社會改造」之路向前走!

(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