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朱敬一/從國科會到科技部

朱敬一/國科會主委

幾經波折,立法院在一月七日三讀通過了科技部組織法,大約兩個月後可以正式掛牌。

從五十五年前的「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經過國家科學委員會,到今天改組為科技部,不同階段的政府組織當然有相異的任務取向。但是不論是哪一種科研政府組織型態,多數人都同意:政府科研投入大概有兩個面向的功能。其一是支援純粹為求知或求真而做的基礎研究(例如研究純數學、紅樓夢),其二是支援與提升經濟動能有關的應用科技研究。在國科會改制為科技部之後,社會大眾也許會更期待科技主管機關對於「提升經濟動能」的科技研發多所著力,幫助台灣縮短產學落差,提振消沉已久的科技產業實力。

創新經濟 科研為基礎

然而科技部要如何有效縮短產學落差呢?我可以落落長數說過去一年國科會做了哪些產學銜接的努力(請見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7825&ctNode=1692&mp=1);但是「產學銜接」這件事,其實有相當多的觀念,社會都還沒有釐清。我想在科技部成立前夕,引用「科學」雜誌二○一三年的一篇文章,向大家解說科技研發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觀念釐清了,努力的方向才可能得到認同。

美國科學促進院(AAAS)院長普銳斯(William H. Press)與若干研究者在文獻中指出,應用科技研發所產生的知識,具有以下幾種特色。第一,對成熟經濟體而言,長期經濟成長的主動力,不是勞力、不是土地、不是資本,而是知識創新。研究顯示,技術創新大概能夠解釋大約五十%到八十%先進國家過去一百年的經濟成長。後進國家或許能夠在經濟發展初期,靠著勞力、資本的擴大投入與投入效率的提升,而促進經濟成長,但是在「拚效率」的短期效果耗盡之後,知識創新才是中長期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

第二,知識創新在產業應用面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知識創新的無敵對性(non-rivalrous)。一項知識若是傳遞給甲,助其提升生產效率,並不妨礙該創新之同時傳遞給乙,也助乙提升效率。故先賢說「知識如蠟燭,點燃一支並不妨礙點燃其他千萬支」。也因為知識具有無敵對性,因此以知識創新為主軸的經濟,往往能夠突破傳統經濟體系中報酬遞減的宿命,而具有報酬遞增的特質。

知識外溢 嘉惠其他人

知識創新的第三個特性,就是其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張忠謀先生所創晶圓專業代工的營運模式,不但使台積電獲利,更間接促成了Qualcomm、聯發科、Marvell等晶片設計公司的出現,也使他們大大獲利。有時候,知識創新的外溢效果可以遠大於研究者本身所能預見。

前述知識外溢效果,對於科研投入的政策方向,是有重大意涵的。假若某公司為了改進生產效率而研發其技術改善,並且能以專利保護使研發成果完全不為外人取得,那麼這種研發就無從外溢,而該公司的利害算計決定了是否投入研發,政府在此中就不必有角色。但是對於許多基礎研究或純粹為求知、求真所做的研究而言,它就極可能有外溢效果,但研究者本身卻無從獲益,故從事此類研究的誘因不足。因此,普氏認為基礎研究與純粹求知求真研究(相對於應用科研)更需要政府的科研支援。

重尾效果 投資應穩定

知識創新的第四種特性,就是所謂的重尾效果(heavy-tail effect)。重尾效果是相對於大家熟知的常態分配。就常態分配而言,平均數加上四個標準差的極端事件幾乎絕不可能發生;但是對重尾分配而言,這類極端事件卻是偶能得見。例如,量子力學的提出超級重要,是開啟現代半導體與資通訊新時代的基礎。盤尼西林的發現也是超級重要,大幅降低了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也間接造成了以後人口的高齡化。像莎士比亞、李白這樣的大天才級劇作家、詩人,當然也有極大的人文影響;只要環境適當,絕對會偶一呈現。

知識創新重尾效果特性的科研政策意涵是:科研投入要穩定、有耐性、不要急功近利。穩定投入科技,中長期而言一定會因重尾效果而得到可觀的回報。國內有些人不了解科研的特質,太過短視地要看到科研的成本效益評估,並以「今年評估不滿意就刪明年科研預算」為標的,就是相當偏差的思考邏輯,不但忽視重尾效果,也無助於提升科研投入的效率。

台灣在長科會迄今五十餘年的時間裡,科技體制已經漸上軌道。我們全國科研投入佔GDP的比率已穩定超過三%,其中政府約佔三成,民間約佔七成,與歐美先進國家相仿。就政府投入而言,其中基礎研究大略佔三成八,其他六成二則是應用研究,比例也在合理範圍。在全球版圖之中,不論從哪一個指標看,台灣在前人半世紀的努力之下,成績名列前茅,值得國人驕傲。

雖然台灣的科研環境已經大致上軌道,我還是希望在科技部即將成立的關鍵時刻,提出以下數點,一則惕勵自己與國科會同仁,二則也期待於現在或將來參與科技研發的朋友。

展望未來 提三點共勉

一、行政主管不要爭資源。國科會的正副首長、學術處長,大都是由學界借調而來。國科會主管科研資源之分配,正副首長及學術處長除了要嚴守利益迴避原則,貫徹科研資源分配之公正中立,也要放寬視野,不要獨厚自己熟悉的領域或系所。對此,國科會已經制定了相當完整的決策形成機制;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要真正貫徹科研資源分配的公正中立,還需要大家一齊努力,逐漸形成良好風氣。

二、學界個案要避免關說。政府機關公務預算多少都涉及利益分配,因此其所衍生的關說,也就在所難免。國科會的學術研究經費雖然也是公務預算,但是有一點根本不同:它是受憲法十一條廣義言論自由保障的一部分,其目的就在於探索、追求真理。利益分配無所謂絕對是非,但追求真理卻期待一絲不苟。我希望學界朋友都能珍惜憲法給我們的保障,那是別的公領域經費所沒有的優遇。科研制度、政策、方向等可以溝通討論也歡迎批評指教,但科研個案千萬不要關說;戒除這惡習需要每一個研究工作者的自我惕勵。

三、科研人才不要分顏色。科技研發既是追求真理,除了少數社會領域涉及價值判斷之外,就不應該有黨派、顏色、陣營、派閥的芥蒂。全世界各國的政治氣氛近年都有尖銳化的傾向,台灣亦然。但是理想的知識份子角色,就是要在混沌的氣氛中設法疏離、超越,進而幫助社會提升層次,而不是自己跳進一幫一黨一派,深化其對立。台灣很小,希望我們已然不夠豐沛的人力資源,能夠投入共同的追尋,而不要形成無關科學的立場對峙,分散了力量。

科技部成立在即,謹以此文記述所感。期許將來的科技部能夠掌握科研本質,穩定而有遠見地投入資源,公正中立地評審運作,成功銜接產學落差,進而成為台灣邁向創新經濟的關鍵助力。是所寄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