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黨報 沒人抱抱

■ 洪茂雄

在「黨國一體」共黨獨裁統治的國度裡,統治者無不想盡辦法來有效掌控媒體。當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寧式革命政黨一拿到政權,「黨報」立即成為統治者的喉舌。諸如蘇聯時代的「真理報」、東德的「新德國日報」、捷克的「紅色權力報」、波蘭的「人民論壇報」和匈牙利的「人民自由報」等等。

可是,一九八九年民主浪潮席捲東歐和蘇聯以來,昔日黨國不分的共黨為所欲為的特權,已一去不復返。共黨的機關報不再神通廣大,通往國庫,予取予求;相反地,這些共黨宣傳工具,一來要不是面臨經費捉襟見肘,欠缺競爭力,無法生存,如蘇共「真理報」、東德共黨「新德國日報」,雖經數度改組或易手,難逃關門厄運;二來就是走向私有化,接受市場機制的考驗,採行企業經營,如原捷共機關報更名「權力報」、波共機關報私有化改名「論壇報」,尚可勉強倖存。唯一例外者,匈共機關報因改弦易轍,展現改革魄力,完全脫離黨報色彩,回歸大眾化,使得「人民自由報」仍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受讀者歡迎,算是東歐共黨喉舌轉型較幸運的。

為何「一黨專政」體制下的黨國喉舌,一旦走向民主化,政權和平演變之後,就馬上面臨生存窘境,其理由安在?第一,共黨政權垮台,黨庫不可能再通國庫,國家財政預算必須受國會監督;第二,共黨昔日擁有的黨產必須歸還國家所有,沒有源源不斷,充裕的經費支援;第三,「黨報」過去不可一世的特權,如享有獨家新聞和固定讀者群,反而是民主化之後最大的包袱,讀者厭惡透頂,人民避之唯恐不及,訂戶大大萎縮;第四,沿襲過去黨國時代的舊思維和編採風格,與民主化所帶來的新風貌格格不入,無法滿足人民的需要。

由此以觀,充當國民黨長達七十八年喉舌的「中央日報」,自六月起暫時關門大吉,並不令人意外。不過,在威權時期台灣兩報老闆,曾被延攬國民黨權力核心中常會委員,形同「準黨報」;如今,這兩報卻不惜報份遞減,甘願屈居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台灣版,誠令人大惑不解。

(作者為退休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