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讓台灣媒體任由共產黨擺布?

◎ 呂一銘

去年底的「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因北京強迫台灣媒體對「六點倡議」背書(特別是有國營媒體主管包括中央社、公視等參加),無異是羞辱了台灣媒體的自主性,還昭告天下,讓台灣的「新聞自由」淪落(我們的名次已由2010年跌到47名,2011年更跌到48名,2013年才回到47名),無怪引起國際關注和議論。其一是台灣難道已走向「香港化」了嗎?另一則是批評馬政府愚不可及,明知中國沒有「新聞自由」,竟然沒有對策,讓台灣媒體任由老共「擺布」?

不可諱言的,新上台的習「強人」對控制媒體作風強硬,不論是「新三反」(反黨、反國家、反民族),或是「七不講」(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公民權利議論、公民社會、黨的歷史錯誤及權貴資產階級),都是「掐住」媒體的頸子和命根子,並通知媒體單位記者在未得當局許可之下,不得於「微博」轉載、引用海外媒體報導等等,不一而足。像前一陣子的「新快報」記者剃光頭認錯照片,就是一個「殺雞儆猴」的樣板。

換言之,中國媒體之淪為「傳聲筒」工具,無乃自然。就像美國「自由之家」主席大衛克萊默(David Kramer)在去年報告中所說,中國依然列為「不自由國家」,猶甚且超越國界,審查過濾來自其他國家的新聞。像去年24名包括紐約時報和彭博社等記者的簽證都遭到刁難和報復,即為例證。主要是因報導、揭露了中共政治局常委級別官員的家產醜聞。而紐時中文網又傳出不堪長期遭到北京遮蔽帶來的經濟損失,刻正評估是否結束中文新聞網站。諸此雖因美國副總統拜登和英國卡麥隆最近訪問北京時斡旋,獲致舒緩,但此警訊卻已造成「寒蟬效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

其實,馬政府從上台以來,對中國舖天蓋地而來的政經攻勢(含媒體交流合作),大多採「被動」或「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並無什麼對策(從2009年以來,泰半以三條件作制式回應,包括中國應該解除對台灣新聞網站的封鎖、允許台灣雜誌在中國落地發行,及中國停止干擾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廣播等,藉以「交換」中國新華社、人民日報常駐台灣)。而胡錦濤主政時期,忙於「以經促政」,搞ECFA,著墨不多,頂多加強文宣,或促成台商買媒體或偷渡中國廣告招商等。

及至習強人上台後則不然,他師法老毛,對媒體部分相當著力,亦因常年擔任閩浙要職,對台知之頗深,像以「圍點打援」戰術孤立台灣主流媒體,並以非主流的「量變」影響主流,相當厲害。又如對美國的主流華文媒體,就軟硬兼施、威脅利誘奏效,並不惜花大錢透過論壇、講習、研討會等活動交流,招降納叛,此知名的何清漣教授著述中均有提及,完全是一種「分化、統合」的統戰手段,逼使媒體經營者和編採人員就範。

如今「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像拒邀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兩大報,便是寧可濫芋充數以壯聲勢的做法,還邀國營媒體主管「默認」(如果北京未經台灣媒體同意就發表聲明,與會的台灣媒體人應提出抗議,不能只是「不承認」),便是一種另類「背書」,自遂其統戰目的。

顯然在馬政府未有更好的兩岸媒體對策之前,自須步步為營,否則便易落入陷阱,萬劫不復。為今之計,何妨參照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和守護民主平台研議的兩岸簽署「新聞自由保障協議」(包括保障採訪自由、人身自由、報導自由、行動自由、網路自由、流通自由,以及雙方各級政府及所屬公營企業,不以任何直接或間接方式介入對方媒體經營,干涉人事或節目內容,並嚴禁購買有償新聞或置入性行銷等),落實推動,才是正辦!(作者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