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和中?友日?中日惡鬥下的台灣外交困境

◎ 張棋炘

十二月二十六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參拜靖國神社」這種最惠而不費的捷徑來鞏固國內民意支持率,不意外地引起中、韓強烈抗議,東北亞局勢繼續動盪。台灣在此一外交戲碼中維持了一貫沉默(由外交部發表簡單聲明)。原因無他,一來是政治人物對過往歷史選擇性地視而不見,二來更是因為太積極地「發聲」可能弄巧成拙,導致「友日」不成。但不管如何做,都只是更凸顯台灣外交的困境。

台灣把外交政策架構在「和中、親美、友日」基礎上,政府不僅不以為意,甚至引以為傲。就國際關係漫長的歷史加以反思,可以發現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小國可以透過取悅周邊所有大國來保障自己的國家利益。

檢視台灣在釣魚台、南海爭端以及東海防空識別區議題上所面臨的尷尬處境就可以清楚理解,台灣已經面臨進退維谷的處境。台灣當然應把釣魚台視為領土,並積極採取行動,不過卻可能導致「友日」、「親美」破功,且與中國立場太過一致的結果,更可能落入被「成功統戰」的陷阱;在南海爭端上也有類似的困境,更別提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過程中,台灣政府的立場與作為引發美國與日本疑慮的問題。

專家斷言,中日關係在安倍繼續掌政下將逐步惡化;倘若如此,則台灣的困境只會繼續加劇,因為台灣無力掌握其中的平衡。台灣無疑地是中、美、日大國爭取的對象,它們也將持續加大力道要求台灣表態。台灣當然可以一貫選擇性的忘卻歷史,遊走於東亞的戰略「雲端」,並安慰自己「國際間不存在絕對的零和關係」。短期內,台灣確實可能得到某些經濟利益(來自中國)與安全保障(來自美國);然而長此以往,台灣卻可能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當前台灣應該盡快放棄外交戰略上自以為是的態度,更重視除了中、美、日以外的亞洲區域,特別是東南亞和南亞,並平衡地建構「聯印(度)」、「合東(東南亞國協)」策略。政府領導人若一心只想貫徹自己的意志,則困境自然不存在;而真要脫離困境,第一步必須先破除對困境的錯誤認知。

(作者為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