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曾建元/大學之大在大學生

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梅貽琦於民國二十年十二月在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就職演說上有名言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引申自孟子所曰:「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他認為大學的人文精神就是體現在有如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從游的師生關係,智識的教導指點和精神修養的濡染觀摩,都應當在這樣的關係中實踐,而不能像奏技者與看客一般,戲上到場,戲完散場。

非關大魚小魚關係

可我不是那麼地同意梅校長的話。大學的主體是師生,可以有大師,不能有「大學生」嗎?大學生進入到學術殿堂,豈能不知道所為何來?若將大師比喻為大魚,如果身後的不是游魚,而是黏在水塘底下的吸盤魚該怎麼辦?

大學要有教無類,並且要能因材施教,不過,這都以存在有心向學的學生為前提。現在臺灣眾多大學的悲哀是,由於入學門檻普遍不高,所以招來的學生三教九流,大多數渾渾噩噩,沒有符號解碼和抽象思維的能力,文字閱讀和口語書寫表達能力貧弱,對人生缺乏想像,於關涉自身的公共事務自然毫無關懷和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些威權的大學當局把自己的學生當成五四、六四的北京大學生、二二八、三月的臺灣大學生,深恐他們造反,那可真是太抬舉高估他們了。

其實常有漂亮精彩的大學生不經意地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常為他們缺少同儕中的知音而感到可惜,這就讓我常想到文天祥〈正氣歌〉裡寫的:「牛驥同一阜,雞棲鳳凰食」,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喜愛合唱又具有天賦的,找不到人可以分部混聲,這歌就只好獨唱或是不唱了。很多同學嚮往臺北國立大學校園的繽紛和活力,或者願意去分擔一點時代的重量,因為在那裡可以找到他們在臺灣絕無僅有的少數同類。

秀異學生缺乏共鳴

我敢言,我任教的大學,師資絕對不比我當年唸過的幾個大學差,具有大師風範的同仁隨處可見,從那些令人痛恨的教師評鑑結果就足資證明,所以問題不在缺少大師。我認為,影響大學學風的根本因素就在於大學校園文化的貧乏,讓秀異的學生找不到共鳴,得不到成就感。面對這個問題,只要大學當局多用點心、多提供資源,營造課外活動為名、實為潛在課程的學習性社區環境,主動培養校園裡各個方面的意見領袖人才,支持他們、鼓勵他們,去帶動校園裡的各個群體,將所學專業與公共參與相結合,多辦演講會座談會、少辦演唱會園遊會,共同創造屬於這個學校特有的傳奇,就能累積出奮發進取的校風,豐富飽滿的校園人文傳統,這樣就能不斷吸引有理想、有抱負的學子投身於這個校園,讓思想的活水汩汩注入精神的死潭。

但話說回來,我也要提醒那些自認懷才不遇的學生,你應當把身邊一堆擺爛、平庸的傢伙當成天使,沒有他們,你還不一定能在這個校園獨享許多光彩和福利呢。那你還怨艾什麼,趕快把他們拋得遠遠地,他們和你的生命不一定要有所關連,好好地規劃你自己的青青大夢,用盡這座大學所有的資源,朝自己的目標振翅高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