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卸任高官儼然名嘴上身

馬政府官員施政績效差,滿意度低到個位數,堪稱國際奇譚;但卸任後,卻往往變得口才便給,論起時政,頭頭是道,儼然名嘴上身。這種實際作為一無可取,卻很會紙上談兵的現象,或可稱為「口腔期」政治行為模式。

最近前閣揆陳冲、前經濟部長施顏祥的發言,就是口腔期行為模式的典型。陳冲日前語出驚人的「北韓化」,指稱世界各國都在洽談多邊經貿組織,台灣必須加緊步伐,一旦錯過機會之窗,十年內很可能「北韓化」。施顏祥則表示,我國經濟改革政策行動慢,規模不夠,「力道不足、菜太寒酸」。兩人的批評不可謂不犀利,然而,陳冲與施顏祥,一以財經專才見稱、一為技術官僚出身,當初受命組閣或出任財經首長,乃當局希冀借重彼等長才突破經濟困局。豈知任內並無作為,下台後卻猛開藥方,此等行徑令人不解,只能以「口腔期」行為模式稱之。

其實,孔夫子聽其言後,還須觀其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角度來看,陳、施兩人的表現顯然不及格。陳冲的「北韓化」論點,犯了幾個嚴重錯誤。首先,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即使無關政治,中國仍極力抵制與阻撓;而馬英九執政後卻向中國傾斜,事事仰中國之鼻息,無異認賊作父,於是讓中國有機會設計框住台灣的架構,如ECFA以及服貿、貨貿協定等,企圖造成台灣經貿只能透過與中國的連結,再與世界接軌。這個設架下,台灣必須以中國附屬地位的身分才能加入多邊經貿組織,結果台灣經濟無形中成了中國的經濟殖民地。

再者,目前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是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台灣若能加入,勢必對經貿產生莫大助益。然而,TPP由美國催生而成,與中國主導的RECP「東協加六(中日韓澳紐印)」分庭抗禮,已變成一場中、美兩國拉攏亞太經貿實體的角力戰。在此微妙情勢下,親中的馬政府既不敢得罪中國,亦未積極靠攏美國,所謂極力爭取加入TPP,恐將淪為一種宣傳。

至於施顏祥批評振興經濟措施「力道不足,菜太寒酸」,同樣令人不解。去年九月,馬政府提出經濟動能提升方案時,施顏祥仍擔任經濟部長,即便此一方案由當時的政務委員管中閔彙整提出,但經濟部長必定擁有很大發言權,難道不能提出類似意見嗎?而且,只批評振興方案力道不足,顯然沒有觸及核心問題,那就是馬政府的預算赤字嚴重,而舉債更幾乎達到上限,再也沒有太多經費從事公共建設與刺激內需。而政府財政拮据,主因有二︰一、軍公教退撫經費已佔了政府預算的大部分;二、經濟成長力道疲弱,導致稅收減少,因此政府逐漸無米可炊,缺乏經費提振景氣。

其實,台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在於加入多少多邊經貿組織、簽了多少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協定只有在產業具有競爭力之情況下,才能發揮效用。試問,其他國家的消費者要不要買HTC手機,考量的重點難道在於台灣有沒有跟他的國家簽訂FTA?台灣幾乎沒有FTA,但台積電依然受到世界半導體大廠青睞,全球晶圓代工霸主地位仍屹立不搖。因此,振興經濟的重點,應在強化產業競爭力。

其次,政府之所以缺錢,癥結則是產業未在台灣生根,無法增加工作機會,稅收自然減少。因此,應調整產業政策,由「由台灣製造」(Made by Taiwan)的迷思,轉為「在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並改變「過度偏重中國市場」的經貿策略,方可打開台灣經濟活路,增加就業、提升薪資,稅收也會水漲船高。總之,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產業競爭力,同時,拋開政治與族群考量,進行軍公教年金改革,使多數政府預算能用在具生產效益的地方,才是解開台灣經濟難題的正確答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