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服貿 無能執政的藉口

◎ 黃子維

南韓與澳洲日前簽署FTA,協議將在二○一五年生效,而韓澳FTA也成為南韓第十一個FTA。有鑑於此,相信馬政府官員及部分人士,一定會拋出「南韓經貿自由化腳步加快,兩岸服貿協議不應再繼續拖延」等似是而非的論述,要求服貿協議必須盡速通過。

不過,還有一個消息,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在本月五日宣布,根據中國公布的進口資料顯示,今年一到十月,南韓對中國的出口額為一千五百億美元,超過日本的一三三二億美元。雖然最後兩個月的數字尚未確定,但若無意外,南韓應可在今年取代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台灣,則以一三○六億美元位居第三。

相較之下,南韓與中國至今尚未簽訂FTA,而兩岸ECFA則已生效超過三年,更別提當初馬政府在ECFA的效益評估中,還曾強調「台灣將較日韓等競爭對手國更早取得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勢,進而取代日韓之地位」。因此,值得深思的是,第一,為何沒有韓中FTA,但南韓產品依然可以在中國市場開疆闢土?第二,馬政府說要「超韓趕日」,為何遲遲無法實現?第三,在策略及功效沒有徹底檢討之前,卻又急推服貿的正當性何在?

簡單來說,馬政府拚經濟束手無策,只想靠中國「讓利」來挽救慘澹政績,不願面對中國「磁吸台灣」的底牌,以及兩岸產業早已從上下游分工轉為競爭替代的現實變化。說穿了,台灣真正落後的,還不在於FTA的數量,而是執政者的遠見及能力。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