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杜宇/應緩推農產加值運銷

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內研議多時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進度緩慢,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後來居上,讓馬政府備感壓力,也證明了面對全球市場開放,臺灣政府及民眾並沒有做好因應準備。

農產加值非示範區的必要

政府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稍早未能順利開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政府內部對租稅、勞工薪資、土地取得、專業人士資格限制等議題異見必須整合外;外界對於擬免稅開放國外農產品原料進口加工再出口,所可能產生的後遺症其實是有相當大的疑慮,未來自經區特別條例在立法院審議時勢必又有一番唇槍舌劍。鑑於農產加值運銷中心只是該示範區內欲推動的前菜,考量利弊得失,為免因小失大,政府部門應該將區內農產加值運銷中心部分予以切割延後實施。

理由在於台灣經濟結構主體已經從農工轉為服務業,根據國家統計二○一二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為十四.九九兆台幣,其中服務業貢獻了六十九.一五%,工業貢獻了二十八.九五%,初級農業只占GDP的一.九○%;在出口貿易結構上係以工業產品為主占了九十八.七%,初級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分別只占○.三%及○.一%。

在國內農業可耕地不斷流失以及水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除非國內農業生產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否則農業產量和產值要大幅提升困難度高,因此要促進台灣經濟成長,有效增加就業機會,自然應該把重心放在改善服務投資環境以及增進工商產品的出口全力衝刺,而不是糾結於爭議大的農產加工。

對農民所得無實質幫助

再者從出口統計數字顯示,國內農產加工品出口金額明顯較初級農產品高,原因在於國內農產原料品質普遍良好,配合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以及嚴格的品管,才會讓台灣所生產的農產加工品在國際市場有很好的評價。

一旦從國外大量進口農產品原料於「自由經濟示範區」內加工後再以MIT標章出口,表面上可以大幅提高台灣農產品出口的數量和金額,但是真正獲利的是大型貿易商和農產加工廠,不但對台灣本土農業產銷和農民所得提高沒有幫助,反而需要承受因進口原料安全把關鬆散,使得區內加工後農產品品質安全產生風險,影響本土農產品出口,甚至廠商、商販等會順勢壓低本土產農產品原料的收購數量和價格,使得農民收益降低;尤其該如何避免大量進口低價農產品原料和加工後的產品,非法流入國內市場擾亂供需秩序,坦白說農民對政府執行的決心和能力普遍沒有信心,致使民間反彈聲浪持續擴大。

即使是強調對外開放的上海自貿區,也將部分農林漁牧投資項目(如種苗、珍貴優良品種研發、養殖、種植以及相關繁殖材料生產,中國所轄海域以及內陸水域水產品捕撈,糧食、食糖、植物油零售配送,稻米加工等等)列入負面清單,禁止限制外資經營。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正如火如荼展開,政府應優先推動爭議性較低,可帶動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對於農產加值運銷部分,政府部門應以更充分的時間備妥完善方案和農民做充分溝通再行推動,以減少抗爭力度,別只想蠻幹!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