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談判應堅持對等獨立互惠和平共存原則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日前辭世,引發各界的追思與悼念,同時也引起一波討論兩岸關係的話題。辜振甫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一位致力於外交事務、周旋於兩岸的「外交家」,其人風度翩翩,溫文儒雅,學養豐厚,待人處事之應對進退,身段優雅而拿捏恰到好處,可謂集台灣士紳、日式貴族之風範,兼具西方與傳統文化內涵於一身的儒商。如是一代的哲人遽然仙逝,典型不再,自是引起不少國人的深切感慨,然則,由此而衍生的兩岸關係議題的探討,不管是政策、人事,抑或兩岸的互動往來,多數論者的觀點與分析似乎流於情緒性、個人化的成見,既欠缺宏觀的時代觀照,忽視兩岸客觀存在的大環境,更無視台灣人民主體意識的歷史作用。換言之,大多數藉著辜振甫逝世而感時的文章與議論,或者歌詠辜老在兩岸談判時的高妙折衝手法,或是盛讚辜汪會談的突破性歷史意義,其實都是見樹不見林,只看到個別演員的精采演出,卻無視整個時代格局與潮流的偏執之見。

  辜振甫生前在兩岸關係著墨甚深,由於其個人的傑出特質,他也確實在兩岸談判中表現精湛;尤其,他以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首席談判代表的身分,與江澤民等中國共產黨的獨裁統治集團折衝樽俎,幾度交手而不失分寸,動之以情、據理力爭,未曾損及台灣人民的權益,表現令人激賞。而國內政壇,無論統獨對其皆無一語重話,亦屬難得的異數。或許如此,辜老辭世,乃有人感慨其地位「無人可以取代」,放眼國內政壇可能找不到一位足堪相提並論的人物,台灣未來在兩岸談判上可能處於劣勢,甚至以為辜汪會的盛況不再,兩岸情勢的發展似乎更為險峻。坦言之,我們對於辜振甫的表現亦是充分肯定,然而,誠如共產黨人常說的一句話:「客觀的形勢不會隨著個人主觀的意志而轉移」。兩岸關係的演變,主要是循得兩岸政權的政策、領導人的意志,以及客觀的國際局勢、人民總體意志的軌跡而進退,絕非單一個人所可以主宰的。也就是說,一九九三年四月,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以及一九九八年辜振甫的中國之行,辜老在兩次兩岸的重要接觸過程中所留下的美好身影,其實是建基於客觀環境所搭建出來的歷史舞台。現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絕非台灣缺乏優秀的談判人才,而是兩岸的客觀環境變了。

  換言之,如果以時代背景來分析,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與一九九八年辜汪會晤,都是在國共內戰格局下所進行的兩岸接觸。在對岸那一方,自始至終以國共內戰格局看待兩岸關係,因此台灣成為其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其「一個中國原則」未曾鬆動。而在台灣這一方,當年李前總統推動的本土化運動適值走到了半途,因此「國統綱領」仍是兩岸政策的指導綱領,與對岸的「一個中國」遙相呼應,在此歷史舞台之上,才產生了「辜汪會」以及之後爭議不休、各說各話,以致成了無頭公案的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此一階段,兩岸談判協商頗有進展,但此一績效卻建立在「結束國共內戰」、「統一」的基調上,反諷的是,此一時期談判人員表現愈優異,談判協商成果愈豐碩,台灣就更快被中國併吞。也因此,辜振甫過世,海協會所發的唁電中特別推崇辜老「在海基會董事長任內,堅持『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立場,促成九二共識」;而海協會長汪道涵亦在哀悼文中指出,「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可見中國表面上哀悼辜振甫之逝,實際上卻藉機重提虛擬的「九二共識」神話,企圖混淆事實,對台灣人民進行統戰。

  一九九九年七月,李前總統在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發表「兩國論」,徹底扭轉了此前由「一個中國」思維(無論這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導的兩岸關係。李前總統以國際法的論述,為台灣找出一個獨立存在的空間,台灣的發展從此與「國共內戰」脫軌;台灣人民將以一個決定自我命運的主體,台灣將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分,與對岸進行談判協商。此一歷史發展的轉折,迫使中國推遲該年汪道涵來台回訪的行程,亦使兩岸的談判基礎從此翻轉。中國官方後來屢次以「兩岸談判的基礎不復存在」,回應台灣復談的呼籲,更凸顯了過去兩岸的談判是建立在「統一」、「結束國內共戰」的錯誤基調之上。此際,台灣是否擁有辜振甫式的談判技巧與人才,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台灣如何堅持台灣主體意識與獨立身分,與對岸進行對等談判,確保兩岸的共存共榮。

  一九九三年的辜汪會談、一九九八年辜汪會晤,或許是辜振甫個人外交生涯的頂峰,是個人成就的里程碑,然而過去這種建立在「國共內戰」、「統一」框框之下的兩岸談判,對台灣人民而言,卻如聖經上的「最後晚餐」--主耶穌將要被門徒猶大所出賣。幸運的是,一九九九年的兩國論、二千年本土的政權輪替,將台灣從統一的死亡陷阱中救出。「九二共識」的神話已被揭穿,未來台灣應該堅持對等、獨立、互惠、和平共存原則,才能坐上談判桌,打開兩岸的和平之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