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重點:反抗者的韌性 對於媒體歌頌曼德拉的另類觀點

◎ 廖顯謨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逝世,世人在他生前有太多的溢美之詞,如柯林頓稱他是「至高無上的典範」,時代雜誌更讚美他說「如果宗教領域之外有聖徒,曼德拉庶幾近之」。自從1900年2月他被戴克拉克 (F. W. de Klerk) 總統釋放後,一直是南非社會甚至是世界上人格之典範,他巡迴世界各地接受擁抱、禮讚,他被神格化了,所幸他自己並不以為然。讀者文摘訪問他時,問到「您希望歷史怎麼記述您?」時,曼德拉說:我不希望被捧為聖人,只是想日後視我為常人,有善也有惡。

的確,曼德拉也是一個常人,有缺點與優點。從家庭的觀點看他,他是一個十足不負責任的老公與父親,雖然他的不負責任是以反抗種族隔離為藉口。幸好,他的政治鬥爭的目的達成了,也成了尊貴的國家領導人,在接受了世界歌頌之餘,其它什麼都不重要了。但對他第一任、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的護士前妻伊扶琳 (Evelyn)而言,感受最深了。至於他較為人們所熟稔、小曼德拉16歲的第二任妻子溫妮 (Winnie Madikizela),則是曼德拉政治上的伙伴,兩人同樣有政治狂熱,否則婚姻不會維持那麼久。曼德拉最後一個老婆,也是莫三比克前總統的遺孀---葛萊紗(Graca Machel)才是真正陪伴曼德拉的人。

1994年彩虹之國民主南非成立後,曼德拉正式居大位,他對過去壓迫黑人的白人政府相關人員不以報復為目的,且成立了「真相及和解委員會」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致力消除數十年來種族隔離的遺緒,讓南非成功地和平轉型。這是一個為人稱道的政績,但是他的代價絕對比台灣的民主化還要高許多。在他數十年武裝鬥爭的過程中,有不少無辜因而喪生。

事實上,曼德拉主政後對前敵人的寬容,並不完全出自他內心的慈悲,主要是向現實妥協。更何況,民主化後他已是內定即將上任的新總統。再說,如果對白人施以報復,南非恐會爆發內戰,屆時什麼都沒有。因為曼德拉非洲民族議會的武力,並不足以打敗在冷戰時期參與多年邊界戰爭的白人國防軍。

換言之,白人政府可不是被黑人征服才與他妥協,而是1980年代波塔 (P. W. Botha) 總統時代的南非,在外受到國際制裁,在內受到多數黑人的不合作與暴力威脅,導致國家無法治理的狀態下,才與黑人妥協。

波塔曾經想要以釋放曼德拉,以交換他放棄武力抗爭,但曼德拉不為所動,堅持「一人一票」的民主政治。這個場景在《再見曼德拉》電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FqlLnAYwC0)中有很深刻的描述。曼德拉在羅賓島的刑期中,受到政府有意的摧殘他的意志,包括在石灰石場做苦工,與技巧性的告訴他兒子的車禍死訊,曼德拉都熬過來了。他的韌性,的確一般人難望其項背。所以曼德拉的偉大,主要在於身為反抗者的韌性,而非對白人壓迫者之寬容。

而談到曼德拉與台灣,則要將重點集中在南非與我國斷交前後的過程,他可是一個十足的現實主義者。讀者可參考筆者在今年11月份《傳記文學》發表的<曼德拉平議>一文。(作者為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1993年在南非從事民主轉型之研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