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先解決食品安全結構問題

◎ 鄒筱涵

食品安全攸關國人健康,而每一波事件都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及國際形象。若將吃下肚的都看作食品,舉凡農產品、肉品、到食品加工、製造、流通、運輸、銷售及消費端,均可能成為黑心食品的引爆點。負責的政府機關單中央就分屬農委會及衛福部;而工廠輔導、稽查及抽驗,則由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或農政局在負責。食品流程複雜,主管機關任務分工不清,互推責任,已是食安漏洞主因。

食品安全要落實源頭管理,地方政府對於工廠的稽查相當重要。然在議員的關切電話或工廠惡勢力下,最後稽查流於形式。在農產品方面,非法農藥因成本低,使用後蔬果長得快又漂亮,而遭濫用。主管機關長期漠視,亦是農產品源頭管理的一大隱憂。

另一更難解決的癥結點是經濟問題。臺灣經濟成長趨緩,民眾購買力下降,迫使廠商在面對高物料及食材成本,採用成本低的化學原料,滿足消費者好吃又便宜的需求。

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控管制度,除了提高罰鍰金額外,更要從根解決上述結構問題,包括:

強化食安資訊揭露。各政府稽查單位應將每年稽查工廠計畫、家數、結果公開。查驗食品中任何有疑慮物質或超乎標示原料者,也應要求業者公開,由消費者判斷是否接受、購買。

檢警單位的配合。縣市政府衛生及農政單位在稽查過程,應配有足夠的執法人力,使稽查作業能夠確實並達到真正效果。

吹哨子機制。如果有內部人出面檢舉,要找出奸商則容易許多。政府可將對不法商人所課罰鍰提撥一定比率給檢舉人,鼓勵檢舉不法,協助食品把關。

我們希望馬政府團隊除修法及喊話外,更應積極從結構性問題加以解決,找出黑心廠商,真正為全民健康把關。

(作者為財經博士、臺北大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