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人神間的航空城

◎ 陳敬杰

土地徵收案最難者,無非遇上墳墓、學校和廟宇。桃園航空城六千餘公頃,更是無所不包。先是祖宗安息地的遷葬火化、再來是廢校廢村的學生安置,但最受矚目的是前幾天才暫告落幕的信仰中心「福海宮」徵收遷建案。

福海宮因地處第三跑道擴建的外緣,交通部與桃園縣政府以影響飛安為由,要求遷廟。牧土一方二百年的神明不允,於去年開始降駕自救,管委會也發動信眾遞送連署書,要求有關部門與談。在龐大的地方壓力面前,政府只得放低姿態考慮保留。而後歷經地方至少七十年不見的神明巡狩、下旨公開扶輦要求桃園縣長吳志揚到場,並當面表示拒遷後,媒體開始大幅報導,凝聚信眾的輿論撻伐;且在廟宇地處機場邊緣、並不影響飛安的事實下,交通部與桃園縣政府終於正式允諾原地保留,將廟地劃設為宗教特區,成為日後包裹於國際機場圍牆內的奇觀。

然而,整起事件不僅僅是神人之間的協調對抗而已,更是桃園航空城自始至終為人詬病的規劃與決策問題。

桃園機場擴建評估從九○年代開始,數個方案都採不新建跑道,直接利用南面軍用機場做為第三跑道基址,這是國際間競爭交通建設投資,增加機場飛航量最快也最不耗成本的方法。現在為什麼變了?因為,若照原先規劃,鄰近的青埔高鐵特區就必須執行飛航管制,建商與財團的容積率與建物限高便深受影響。故行政院核定時,交通部便承諾在不南擴機場範圍的情況下進行後續整建。

反過來,在機場北面進行擴建,便能避開既有都市計畫區的開發限制;而住宅密度低、多農地埤塘也降低了政府徵收的衝擊。這既能釋放大量土地進行償付與造鎮,又能推升高鐵地區的土地價值,政府何樂而不為?因此,原本對跑道擴建一無所知的神明與信眾,便在政策轉變下成為受徵收戶,使得神明不得不自力救濟,爭取一畝三分地。然而對於整條跑道上的其他宮廟來說,又是大小眼的問題。

慈悲為懷?據理力爭?神尊之間的待遇歧異怕是不下於人間的利益紛擾。也許桃園機場未來該特別設立一個專區,為遊客們介紹這太有台灣味的傳奇。(作者為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生,桃園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