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店中廠 內需產業大災難

◎ 林尚榮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前,中資來台早已進行。二○○九、二○一一、二○一二年,馬陸續將二一一項製造業開放了二○一項;三一六項服務業,開放了一六○項。在官員眼中,服貿只是再增加三十四項,讓其達到六成而已!難怪事前黑箱作業。

根據投審會資料,三階段開放迄今,中資來台總共三九八件,金額新台幣二一五億元。其中批發及零售業高達兩百多件,佔五十三%;背景有貿易、電子、生技、畜牧、建材、化妝品、服飾、內衣等,每件投資金額平均約一千五百萬台幣。這樣的規模,可能、可以威脅的對象,當然不是財團,而是本地的中小企業。

這些衝擊力道,在「服務貿易」和「貨品貿易」(預計年底談判)生效後,會有加乘效應。

目前尚未對中國開放的農產品還有近九百項(已開放一千四百多項),工業產品有一千兩百多項未開放、一百多項有條件准許輸入(已開放七千四百多項)。「貨品貿易」第一階段準備開放其中的五百多項。據了解,報紙、雜誌、期刊、書籍、兒童圖畫書、傳單、印刷品也名列其中,且是零關稅。曾經樂觀看待ECFA如今力抗服貿的郝董事長,或早已知道馬的菜單。

以這次引起注目的印刷業為例,官方認為只會帶來資金和就業,不會造成衝擊,因為有五十%股權和投資現有事業的限制。但商場上不太可能,上中下游利益錯雜,容易讓中國企業有機可乘。最有殺傷力的組合是:台灣業者負責通路;中國的印刷同業負責生產、造紙業者提供便宜紙張,來獵奪台灣的教科書、書籍印製市場。經營模式一旦如此演變,台灣印刷業勞工、相關產業(如油墨)、沒有與中國業者結合的印刷業主、以及上游的紙業,將是受害者。

這種「台店中廠」的模式,不會只存在於印刷業。但這樣的組合,抽離中國就難發生(因為地理條件、語言文字等的隔閡),這是ECFA不同於與其他國家FTA之處。

台灣服務業普遍存在「內部市場飽和,外部(輸出)競爭力弱化」的結構問題。對中開放若造成「台店中廠」的普遍化,台灣內需產業將是災難一場!

(作者為上市公司企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