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知識份子到哪裡去了?

在國政破敗、民生凋敝、弊案叢生、百廢待舉之際,馬政府昨日以公布內閣局部改組的方式,來回應民怨的沸騰。這明顯為了減輕執政壓力的應變,是否具有誠心檢討、調整步伐、重新出發的反省之念?或者純粹只是清理戰場、轉移焦點、修飾形象,事實上仍將繼續貫徹其既定的黑箱、反民主政策道路?立法院二次臨時會正是一面反射真相的鏡子,可以回答一切疑問。

這次的人事更迭,看似一口氣宣布了七個部會首長的調動,但是細究內容,即使是國防部長、金管會主委,依據這些年的實際運作,眾所皆知,他們都不脫是政策執行單位,並非具有獨立意志的政策決定者。若由上而下的傳聞不能得到釐清,誰能保證明天會較好?因此昨日登場的新人能否帶來新政?當外界多少認為此舉具有代主受過、棄車保帥的治標目的之際,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執政者的治本覺醒如何,而非江揆一句「基於整體施政考量」,即能化解「換湯不換藥」的普遍預期。

從這個需要出發,檢驗昨天同步開議的臨時會,在形式上,它在場外衝突、場內抗爭對峙下,揭開序幕。在實質上,經過動用表決,執政黨通過核四公投案為報告案,最快八月二日即將處理;同樣備受矚目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案也已排上議程,在明天舉行公聽會後,國民黨屬意後天付委審查,而後以主場優勢展開長期消耗戰。對於反對黨為回應近來諸多重大爭議事件,所主張的洪仲丘議題相關法律修正案、大埔相關議題議案、反服貿協議、反媒體壟斷議案等十二項,則全數在人數劣勢下遭到否決。換言之,國會這面鏡子所映照出的政府改組後圖像,與在此之前社會對主政者的總體觀感有多大的修正與改變嗎?

當執政氣勢跌到谷底又再破底的當下,當局不但仍透過行政、立法的兩手操作,來鞏固權力路線,甚至還疑似伸出了第三隻手往學術界運作側翼部隊。近來,所謂的智庫、學者高頻率地或正式接受政府委託提出評估報告,或以研討會方式發言,或投書報端為政策辯護,甚而主動找對政策有意見的學者「尋釁」要求辯論,種種違常現象,如同ECFA當時的翻版。這些「正方」代言機構與成員為示學術道德,在言行前,至少應該自行揭露過去是否以及接受了多少政府研究補助案的資訊,以昭公信;而立法院與監察院依據職掌,亦應深入調查了解,否則等於自棄職權。

英國學者富里迪(Frank Furedi)有本著作《知識份子都到哪裡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Intellectuals Gone),相當有趣地探討學術界面對庸人主義、媚俗文化,被要求與「現實聯繫」(relevance)以及向「公眾開放」(access)的貶值問題,十分發人深省。若是在台灣,學術界被政府授以資源及位子,引導到為當權者盲目服務的地步,加以訪談臚列即可另成《不少知識份子都去找政客打賞維生了》一書,這是如何更不堪的景況?政治力不當跨域學界所造成的摧毀性又何能以道里計?

內閣改組,並無法為立法院密集召開第二次臨時會取得正當性。少數人關門施政在公民社會引發的滔天巨浪,也不是到學術界去找打手出來圍事就能使風平浪靜。不面對反對,接受反對,只會激化反對,造成更大的反對。再這麼蠻幹下去,抗議群眾喊出的「明天拆政府」,恐怕就不只是口號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