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經貿結合 台灣「三條線」

台灣投資嚴重不足台灣投資嚴重不足

◎ 郭人誌

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或許馬政府該思考:為何人民疑慮與民間反對聲浪如此強烈?讓我們試著從歷史進程回顧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

約自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台資伴隨台商逐步進入中國大陸,從一開始的輾轉流入到大舉進入。一九九六年李登輝政府試著節制,採行戒急用忍;二○○○年陳水扁政府採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後修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實際上,開放遠多於管理,愈來愈多台資與台商移入中國是事實。二○○八年馬政府從一上任的全面開放,二○一○年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今日服貿協議。這二十多年來,資金外流中國愈多,兩岸經濟更緊密結合是時間趨勢。

這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我們不妨從底下總體經濟數據來看。筆者從主計總處取得資料,各總體變數是以二○○六年物價做為計算基準。從附圖中的時間序列資料來看,自一九八九年至今,台灣每人平均GDP上揚趨勢基本上維持著;但是,如果看每人平均消費與投資,可以發現:二○○○年是一個主要的轉折點。二○○○年前的數據走勢是較陡的,二○○○年後的每人平均消費數據走勢變得較平坦了,表示較高的GDP成長只帶來更低的消費成長,發生像今年上半年以來的內需低迷實不足為奇。二○○○年後的每人平均投資數據,則更呈現躺平甚至下滑的狀態,很明顯指出每年在台灣投資嚴重不足。投資不足的後果,已反映在二○○○年後經常高於四%的失業率(二○○○年前是低於三%的),以及今年一到五月實質平均薪資已倒退十六年的結果。高失業率與實質薪資倒退,也同時壓抑消費成長。

二○○○年後,兩岸經貿關係日益緊密,但給人民的,只有更多失業與低薪威脅及勒緊褲帶。恐怕也使得「與中國大陸更緊密的經貿發展,只有少數人獲得好處」的說法更加落實。

當前政府的經濟施政,該努力促進在台灣投資的持續成長吧!人民要的是能真正增加更多就業與提供更高薪資的政策,否則,再多的兩岸經貿結合,也只會加深人民的疑慮與日益高漲的反對聲浪。

(作者為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