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木材自給 該開始規劃了

■徐嘉君

當我與印尼同學提及台灣的森林覆蓋率接近六十%的時候,他十分驚訝!很自然。我所接觸過的國際人士,很少人知道台灣是個生物資源豐富的高山島嶼,多數人對台灣的印象是高度發展與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例如台北。

然而我沒有向同學提及的是,台灣的木材消費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仰賴進口,是印尼的原始雨林急速消失的禍首之一。近年來,近鄰中國在經濟成長之際,一躍成為全球熱帶木材最大進口國,目前台灣在這個具大標的的庇蔭下,且能隱身一陣子,然而中國在國際壓力下,最近也開始了中國木製品之環保認證,以規避歐盟的貿易壁壘。

事實上,台灣有潛力成為自給自足的木材消費國,至少有「廣大」的進步空間。

台灣處於亞熱帶,相對於溫帶,林木生長比較快速;地形崎嶇及颱風暴雨問題,則可以限制坡度過大的森林砍伐以及擇伐來解決。台灣的原始林所剩不多,應當好好保存。但是另一方面,自日治以來,廣大的人工造林地(包含竹林),佔總林地面積的二十七%,則是可以好好經營的目標。此外,近年來因為WTO釋出的大量農地,林務局已經開始推廣農地造林,將來也有生產林木的潛能。

事實上,在全球森林急速減少的趨勢下,林木價格攀升不可避免,與其將來手忙腳亂,不如現在開始規劃木材自給。畢竟,森林可不是一兩年即可收成的作物。

在林業有所謂的FSC認證,即具有公信力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為永續經營的森林木材產品所進行的認證。FSC的認證程序嚴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公信力,由於歐美消費者喜好購買對環境友善的木製品,所以許多生產商及零售商也樂意採購有FSC標章的木製品,如IKEA、B&Q等等。台灣社會在這方面的覺醒還十分落後,今後木材消費生產鏈裡,也應該推廣諸如FSC等負責任的消費觀念。

當務之急,應該全面清查台灣的林木蓄積以及預估之林木供應量,以評估台灣木材自產潛能,如此還有個附加的優點,即符合京都議定書之森林碳吸存的貢獻量化。根據京都議定書規範,一九九○年之後的造林及森林採伐,皆可併入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值計算。

台灣過去以犧牲自有森林賺取外匯,其實林業不必這麼悲情,只要謹慎規劃,永續利用的林業,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作者就讀荷蘭萊登大學永續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