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根本問題在於談判

◎ 郭振鶴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實際上是ECFA後續的一部分,要討論服貿協議,就要先看ECFA的談判過程。

ECFA在簽署時,是以架構式的方式來協議,然後雙方再針對各項協議的細節,進行後續的討論協商。中國的經濟規模遠比台灣大,所以中國的立場與角度,就會以這種「大中取小」的方式來跟台灣談。但台灣在談判時,就必須步步為營,不能冒著市場被併吞、競爭力被削弱的風險,而應以「小中取大」的方式,一項協議談好,再談另一項協議;絕不能在情勢不明的情況下,貿然簽署規模架構這麼龐大的經濟合作協議。

但馬政府卻以「大中取小」的方式來談,就會出現來不及做評估,無法對簽署前後的實質影響,有全盤且完善的了解,而造成今日服貿協議的種種爭議。因為在ECFA的協議內容裡面就有提到,對商品貿易、投資保障、服務貿易等內容「不遲於本協議生效後六個月內就協議展開磋商,並儘速完成。」

所以,在簽署ECFA後,原本台灣必須儘快組成有策略方針的跨部會專案小組,針對各項內容進行妥善規劃,準備後續的談判。但有時因政府部門效率不佳、完整的產業衝擊評估尚未出爐,就被逼著上談判桌,使得談判彈性變小,能夠緩衝的空間與時間變少,很容易誤判情勢,一步錯步步錯。

就如同這次的服貿協議,政府對於要開放的產業相關的影響與衝擊評估,到目前我們都還沒有看到完整報告,連之前經濟部次長卓士昭、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前往立法院專案報告,被立委發現部分評估資料還是援引二○一○年的ECFA衝擊報告。兩、三年前的報告資料,現在還能這麼用嗎?我們看到服貿協議簽署後,陸委會才要在九月份提出完整報告,可見政府相關部門在談判上已經出現問題。

雖然現在討論談判的問題,或許有些來不及,但後續我方還要與中國洽簽多項協議,若再不重視談判,台灣受到的傷害恐怕會更大。(作者於大學教授商業談判、產業決策與應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