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容「昏君」綁架全民

馬英九總統打算繼續黨政一把抓,昨天登記參選執政黨主席。民調只剩十幾趴的這個人,未能深切自我檢討,反而大言不慚「改革不能中斷,責任必須承擔」,堅持一人主導「以黨輔政、黨政密合」。不過,檢視馬英九主政五年,國人實在看不出他到底做了什麼改革,承擔了何種責任?反而是連日來攸關中國政策的兩項舉措,充分凸顯了他橫柴入灶的一貫作風。

馬英九主政以來,究竟做了什麼改革?他最常掛在嘴邊的是油電價格雙漲。打著「能源價格合理化」旗號的這一「改革」,到今天公眾只見得因油電漲價帶動百物皆漲的惡果,「台電、中油減少浪費、提升效率」的承諾無影無隻。再如「年金改革」,軍公教與勞工仍一國兩制,高官與基層有如天壤之別,十八趴優利也有改革禁區。最是笑話的莫過於證所稅,形同「始亂終棄」,由於內容乖張,尚未落實即面臨廢棄,而台灣股市已慘遭折騰賠上半條命。至於人民最樂見的「黨產歸零」,卻只見執政黨黨產越來越多,孳息越來越豐,以致馬英九昨天為之改口,「沒有黨產,根本沒有辦法運作」。

所謂「改革」攏係假,向中國靠攏卻總是暴衝。就在今天,我國與中國就要簽訂服務貿易協議。然而,這一協議究竟內容為何、影響多少產業、經濟社會與政治效應如何,主政者諱莫如深,評估報告要三個月後才出爐。不僅談判過程黑箱作業,造成「明天簽署、今天不知」,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猶言「使命必達」,台灣人民與國會議員卻毫無表達意見的權利與機會;且一旦簽署,就要生效。如此這般,在馬英九主政之下的台灣,還稱得上民主國家嗎?

也很離譜的是,馬政府對大舉開放中國服務業的負面效應視若無睹,尤其我國中小企業與弱勢產業必受衝擊而毫無因應對策,卻繼續在所謂簽署協議的好處夸夸其談。馬政府宣稱,協議可為我國帶來經貿利益,促進經濟成長,還有助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然而,有如國人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三年來所見,台灣對中國出口未見顯著成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衰退,我國資金、人才、技術不斷流失,而與主要貿易夥伴的FTA協商仍幾乎繳白卷。三年前的承諾跳票,同一說法這次又拿來騙人,這是什麼樣的主政者?

比「沒評估、先談判」更惡質的,是在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處的立法,如果馬政府陽謀得逞,這是「先立法、再談判」︰對於現在進行式的兩會設處談判,先由執政黨主控的國會以空白支票授權,談判過程任由中國予取予求。就談判性質而言,「沒評估、先談判」,形同瞎子摸象,必導致災難後果;「先立法、再談判」,不啻先亮底牌,自綁手腳,任人宰割。馬政府在處理我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談判,竟如此詭異而輕率,國人不免要問︰馬英九到底要幹什麼?

在民主國家,主政者對外談判必先建立內部共識,與在野黨溝通尤為必要,既增益談判籌碼,且團結方能一致對外,不讓對方有可乘之機,談判結果並經民意機關批准監督。但是,馬英九主政以來,與中國簽署十八項協議,都未經立法院實質審查監督;所有談判,也都捨棄民主程序,先由國共合謀,不與在野黨溝通,再交其主控的國會胡弄過關。五年來這一模式一再得逞,使其得寸進尺,這次加碼演出「沒評估、先談判」、「先立法、再談判」戲碼,連程序正義、民主機制都赤裸裸地拋棄,難怪台灣社會群情激昂,在野各黨聯手抵制,連其黨內也有異議。

面對這樣的主政者、這樣的中國政策暴衝,要維持台灣民主體制與面對中國的自主尊嚴,不論「必要時搶下主席台」、「結合所有社會力量開始戰鬥」,都屬必要之舉,執政黨不應讓全黨被一人以「黨政密合」所挾持,我們國家更不容民調十幾趴的主政者綁架全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