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探討「人球」背後的結構因素

■謝文輝

「人球」其實由來已久,可是以往屬少數偶發事件。什麼樣的病人會成為人球,一般來說,患者或家屬很難應付的,容易成為人球。病人的病情麻煩,治療效果不佳,併發症又多,在現行消費者意識抬頭,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的壓力下,醫護人員退縮自我保護心態濃厚,當然往外推。還有來的時間不對,三更半夜、下班時間,人力較少,也容易成為人球,這些是最常見的原因。

可是最近一年多來,「人球」新聞突然一躍成為最熱門的醫療議題,而且各類病人都有可能成為人球。尤其是急重症、罕見疾病更為容易,成為普遍的現象,這就值得探討。最近「邱小妹妹」的人球事件,官方及媒體焦點都聚焦在醫護人員的冷漠、怠惰、缺乏醫德上打轉,忽略了背後最重要的結構因素。為什麼前年和去年一天之差,整個人球事件就蜂擁而出,是台灣醫護人員在九十三年一月一日起突然得了瘟疫,全面轉性變得怠惰又缺乏醫德?顯然不是,那一天是健保制度改弦更張,為了財務壓力實施限縮性的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加上具有「個別醫院總額」色彩的「自主管理」和「卓越計劃」。譬如某醫院以往給付的額度是一百,現在只剩八十五。更慘的是沒有完整的配套機制,那麼醫院如果維持常態的服務,都會超過而斷頭。所以醫院當然會隨制度起舞,希望也同步限縮醫療服務。基於人性的弱點,當然趨向「吃好做輕可」,上班時間多做,時間外少做,小病「輕可」的先做,重症麻煩的優先限縮,造成「人球」事件層出不窮。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本來以保障民眾重大傷病的醫療照護為核心價值的健保,可能變成「保小健保」,大病反而被排擠。

在被限縮的健保資源下,為了避免失控的競爭,耗損寶貴的資源,「個別醫院總額」的設定,是必要的手段。但應有配套機制來引導所有醫院的行為,走向我們期待的方向,讓每個醫院都能成為好醫院。像針對個別醫院制定其資源使用優先次序的規範,來確保各類型醫院的核心服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像大、小醫院的核心服務是什麼,依其優先次序排列,給予協商洽定其合理資源分配,讓其不受排擠,剩下的留給其他非必要或次要之服務項目,那麼健保資源的限縮會限縮在非核心必要服務上,不該有的人球事件才會消弭。(作者謝文輝╱台灣地區醫院協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