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再加13項振興措施也沒用

◎ 黃天麟

景氣燈號亮出了台灣經濟史上最長的黃藍燈,第一季經濟成長也慘遭腰斬。江內閣匆忙推出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有用嗎?連藍營學媒也不看好。

說實話,馬政府為振興經濟推出的長短期方案已多不勝數,如吸引台商回台上市、自由經濟示範區、兩岸特色金融、鬆綁勞動法規、活化公有土地和資產等;連同先前推出的「中短期提振景氣方案」,可想到的、可以做的幾乎都已納入,但結果是「做什麼都沒用」!

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民間投資、民間消費幾乎躺平,除了二○一○至二○一一年的跌深反彈外,沒有一年的經濟成長是超過三%的。何故?

因為馬政府基於意識形態,一直以與中國之「經濟整合」為施政之「最高目標」。基此,聚精會神,五年內與中國簽署了包括ECFA之十八項協議。結果,「黃金十年」並未實現,反而是越結合,台灣的技術、資金、人才越流向中國。這是小經濟體結合大經濟體的必然現象。

ECFA之推動,等於是在台灣經濟的水槽裡打了一個洞,讓台灣的資金、人才往中國流,在這樣的架構下,任何在台的「振興經濟措施」都必定枉然。六月間即將簽署的「兩岸服務協議」,同樣具有加速台灣資金、人才流向中國之問題,只要看看國內金融、產業大咖正在摩拳擦掌,就可知將來衝擊之程度。

另一衍生的因素是「匯率」。「匯率」表示一國經濟的對外競爭力,當競爭力、成長力提高,其貨幣就會升值,反之則貶。台灣經濟,如上述,受中國長期之磁吸,競爭力早已日衰,但產業外移中國所帶來的對中貿易順差,卻掩蓋了台灣企業國際競爭力日漸衰退的事實;台灣不求升級、創新,只想利用低估的人民幣匯率,來支撐其國際競爭力的經建規劃,使台幣匯率表現得格外強勢。尤其,當競爭對手—韓元大貶時,台幣仍然屹立不動,連累了數以千億計的DRAM、面板等投資,也使因西進而被排擠的國內投資進一步萎縮,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工資倒退、消費更加不振等弊病接踵而至。

顯然,「政府做什麼也沒用」是「咎由自取」。如何才能挽救?答案是:從「脫中入世(世界)」開始。

(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