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從金門看台菲漁業雙贏之道

◎ 嚴宏洋

我於一九七五年一月到一九七六年六月在金門服預備軍官役。當時對岸還施行「單打雙不打」的砲宣戰,因而日子過得很沉悶。但最令我驚豔的是,讀大學時課堂上提到的鱟、栗喉蜂虎鳥和金門水獺,在金門卻是很常見的;料羅灣海邊的水鳥種類,更是難以數計。這些動物是在台灣看不見的,主要的原因是—金門是戰地。靠近海邊的地區,因佈放有地雷及反登陸障礙,更是被列為管制區,閒雜人等無法進入;也因為如此,這些原產金門或過境停留的鳥類,無意中有了個野生動物保育區。解嚴後,中研院的陳章波教授、台大的袁孝維、李玲玲教授得以對鱟、栗喉蜂虎鳥和水獺的生態及保育,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可說是拜當年金門被列為戰地管制區所賜,而保護了這些動物得以存活下來。這項當年無心插柳的動作,卻成就了一個面積相當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近日來,因菲律賓海巡人員在公海上槍殺我們的漁民,衍生出因經濟海域重疊,而有所謂的「爭議海域」的問題。鑑於鮪魚資源的極速下降,未來在與菲律賓談判雙方的漁權時,就可以拿金門的例子,要台菲雙方都不在有爭議的海域內進行漁撈活動。這絕對可以給予早已被過度捕撈的魚種,有個可以喘息的保護區。從長遠的資源保育觀點而言,對台、菲兩國的漁民都會是雙贏的最佳安排。希望我們漁業署的官員們,在未來談判時能將這保育觀念帶入協議裡,加以落實資源保育。(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