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MIT國際新聞與文化處境

◎ 于詩玄

日前江丙坤提出引進中國中央電視台以及香港鳳凰衛視,以解決台灣的「媒體亂象」。其實,台灣要做國際新聞的確不容易,但我們也應該花心力瞭解目前台灣製作國際新聞的關鍵「由誰報導給誰看」;在解釋國際社會時,台灣是不是能夠提供給國際社會一個特殊的聲音?

這就是我們必須正視台灣文化處境的原因。

筆者一次與台灣大學台陸學生交流會的成員談話,他同時也努力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論述建構。「每當做歷史文化的追本溯源,便難以脫離大中國史觀」,而且「外國人經常從華夏擴散的脈絡,理解現在的台灣」,他相當焦慮。而半世紀的日治時代,對於說閩南話、客語、普通話和原住民方言的不同族群來說,尤其是不同心理記憶的載體,這五十年卻經常被海外「忘記」。當「中華民國」木已成舟、兩岸關係不可逆的發展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守護前人植下(無論多麼坎坷)的民主種籽?

無知與天真之別,在於是否知曉困境。「媒體亂象」當該被解決,但也同樣難以接受「喉舌本質」的媒體。當台灣還無法聽閱秉持多元價值的海外新聞媒體前,尚未經歷民主的中國黨政「喉舌」媒體,絕非現階段的選擇;而在邁向自製國際新聞的崎嶇道路上,是否可以讓台灣社會文化的多元成為發展優勢,甚至讓能夠滾利的節目製作支持「MIT」國際新聞—就像張錦華教授經常鼓勵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