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歹日照過 歡喜唸詩

■ 曾韋禎

又見舔耳立委李慶安氣急敗壞地就歷史教育發表高見,不可否認地,仁林版歷史科參考卷的確不甚妥當。特別是「誰對台灣民主化毫無貢獻?」這類題目,選項應儘量避免當代政治人物,因為當今學童根本無從體會當年威權時代的氛圍,加上今日的台灣社會已經民主到國家元首可以天天被辱罵、誹謗,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孩童的心中,陳水扁大概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吧!

此外,李慶安還對此參考卷其他題目提出質疑,像是「『台灣光復真吃虧,餓死同胞一大堆,物價一日一日貴,阿山一日一日肥』,文中的『阿山』指的是大陸人,以此判斷該事件為?」以及「二二八爆發前,民間流行俗諺『走了舊總督,來了新總督』、『走了豺狼來虎豹,離開地獄跳火坑』,句中舊總督、豺狼與地獄暗指何政權?」兩題,引用當時流行的俗諺,卻被李慶安指為醜化光復節、外省人以及國民政府。實際上,俗諺往往是反映最真實的歷史,為無法在史冊上留名的大眾留下自己的聲音。

諸如「少年若無一時憨,路邊哪有有應公」就充分反映清代台灣移墾社會的特色,羅漢腳多,易成群結黨,逞兇鬥狠,因而增添許多無名亡魂。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吃煙吹風,第三憨選舉運動。」就反映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現象,人民受到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雙重剝削。不過當時的台灣社會也出現了選舉活動,若是對照陳逸松、楊肇嘉等人回憶錄,更能充分理解日治時期的社會風貌。

除了本份參考卷所出現這些經過華語化的諺語外,其實在台灣社會更為流傳的是「盟軍轟炸驚天動地,台灣光復歡天喜地,貪官污吏花天酒地, 政治混亂烏天暗地,物價起漲呼天叫地。」貼切地說出戰爭末期、戰後、二二八前夕這段期間,社會的改變以及民眾的觀感。

又如「食銅,食鐵,食到alumi(鋁aluminum)。有毛的食到剩棕蓑,無毛的食到剩秤錘。」顯示來台接收人員貪婪的嘴臉,若是對照吳濁流的小說《菠茨坦科長》,或是葛超智(柯喬治,George Kerr)所著《被出賣的台灣》,就能理解當時台灣民眾的那種絕望與無力感。

至於「法律百百條,要用自己調」、「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乞丐趕廟公」、「一審重重判,二審剩一半,三審返去食豬腳麵線」等諺語,則是國民黨政權來台灣後才出現的,人民透過諺語作了評價。當代政治人物實不應以個人意識形態,否定了這些俗諺所傳遞的歷史訊息。 (作者從事文史工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