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悶經濟〞是誰造成的?

「悶經濟」最近成為探討台灣經濟困局的流行語。它起源於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指出,由於台灣受限於產業無法順利升級轉型,致使薪資無法提升、失業率一直維持在四%,台灣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處於類似困境而無法突破,如果說有什麼字可以形容,就是在經濟發展上的一種「悶」的氣氛。「悶經濟」的確是當前台灣經濟的寫照。

相較於馬英九攬鏡自照,自我感覺良好,卻毫無作為,不知反省,以及底下一批尹啟銘之流,只會阿諛諂媚馬英九「不欺暗室、光風霽月」,江宜樺「悶經濟」的說法,雖然卑之無甚高論,只是說出多數民眾的心聲,卻無異承認馬英九在經濟上的失敗,在馬政府中仍可算是難得的異數。然而,江揆若無法提出具體政策與實際作為突破悶局,只會「有病呻吟」、感慨系之,則「悶經濟」也不過是以一種新的話術取代原有的話術罷了,等於騙術翻新,並無法力挽經濟頹勢,悶局依舊是悶局。而閣揆是擁有極大權力的最高行政首長,不是時事評論員、名嘴,必須解決問題,繳出績效,而非跟隨大眾一起批判、噴口水,企圖用自我嘲諷轉移外界的不滿。

平心而論,今日台灣陷入經濟成長停滯、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窘境,確實不能完全歸咎於馬政府。但他在競選時曾承諾提出解決藥方,宣稱「準備好了」,並畫出「六三三」、「黃金十年」的大餅,而且似乎也有執行的建設藍圖,如愛台十二項建設等,以此騙取選票,贏得政權,豈知近五年執政下來,竟跳票連連,政績不堪聞問。馬英九的錯誤政策,加速台灣向下沉淪,既辜負了支持他的選民,也拖累了沒有投票給他的無辜民眾,所以在馬執政下沒有人是贏家,只是受害程度深淺不同的差別。

最可怕的不是執政者的無能,而是其不了解、不承認自身的無能,因此就不會謙卑認錯,老是自憐自艾,認為經濟不好是國際因素,與核四爭議的衝擊,甚至牽拖民眾不了解改革的苦心。如此一來,執政者必然愈來愈剛愎自用,雖然造成錯誤,依舊寸土不讓,狂妄自大,自以為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是道德勇氣的展現,最後釀成執政者與全民對撞的悲劇。

以下兩個現象最能凸顯政府執意與民眾對撞的嚴重後果。一是全面傾斜的中國政策,扼殺台灣經濟的生機;一是打著公平正義旗幟,壓抑經濟成長動能,列如復徵證所稅。首先,對中國的傾斜,造成台灣資金、企業、人才與技術大量流向中國,產生兩個嚴重的後遺症,第一,台灣企業無法提升、轉型,依舊維持原有的代工組裝格局;第二,台灣的薪資與就業紛紛被拉低,勞動階級所得逐漸與中國拉近。但馬英九依舊將中國當成解藥,將振興經濟的希望寄託於中國市場,這就是一種明知不轉向,必然對撞,卻依然加速前進的施政風格。

其次,馬政府是一個白面書生團隊,手無縛雞之力,喜歡空談理論、道德,不顧實際,只求沽名釣譽,證所稅就是最好的例子。證所稅復徵確實能為馬帶來落實「租稅公平」美名,卻是台灣脆弱的淺碟子型股市難以承受之重,它不但把散戶、大戶嚇跑了,導致了成交量嚴重萎縮,去年短徵的證交稅約四、五百億元,更因指數易跌難漲,至今仍無力登上八千五百點的課稅門檻,今年證所稅可能一毛錢都課不到,不啻賠了夫人又折兵。監察院已通過對財政部的糾正案,具體指出此一錯誤決策使台股市值蒸發二兆多元,全民財富大幅縮水,還造成國內資金外逃,去年對外投資淨流出創下四五三億美元歷史紀錄,故而譴責「錯誤的決策比貪污更可怕」,這也是政府與人民對撞的典型個案。

歷經數十年的打拚,台灣經濟本質良好,現在雖然很「悶」,亡羊補牢仍未晚,只可惜執政者渾然未覺危機已至,仍自我陶醉,自行其是,一再與人民對撞,甚至以敢衝撞全民自傲,造成悲劇連連,經濟崩壞。但這種拙劣的駕駛在高罷免門檻的保護下可能三年半以後才能換人,這是台灣的悲哀、全民的悲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