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要在訃聞中找歷史

在傳統文化的制約下,台灣社會習慣隱惡揚善,以「死者為大」,對往生者往往不出惡言,因此在訃聞中找不到真實的歷史,在墓誌銘中也不見正確的歷史評價。

林洋港是蔣經國時代本土的重量級政治人物,曾被視為後蔣經國時代的熱門接班人選。但後來小蔣為何選擇了當時看起來木訥、拘謹的李登輝,而放棄豪情四溢、手腕高段,顯然更能融入宮廷文化的阿港伯,各種說法至今真實性無法確認。

不過,那時國民黨政權的重大支柱,黨、政、 軍、警、特等,皆掌握在外省籍人士手中,台灣人即使進入廟堂,也無法與聞金字塔頂端的權力運作奧秘。因此林在接班行列中脫隊,不可能是「功高震主」,應該是「名高震主」吧。

後人在評論林洋港時,可能會有興趣對這段內幕探秘。但多數人可能更想了解,何以在李登輝推動本土化、民主化,對百年老店、外來政權的國民黨進行改造時,林洋港會站在非主流的陣營中,領導國民黨老舊勢力與李登輝對抗?他是否了解,主流與非主流的鬥爭,固然是權力鬥爭,但更重要的是路線之爭?一旦以國民黨黨政軍大老、遺老為主體的非主流獲得勝利,台灣人的悲歌還要再吟唱多久?

在歷史長河中,個人的意氣風發、榮華富貴、恩怨情仇,最終都會化為塵埃,被浩蕩的江水沖走。唯有歷史定位與功過,會銘刻在碑文中,無法抹滅,永世流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