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流行文化入侵台灣全民應有警惕

台灣經濟與中國深度連結的後遺症,國人已耳熟能詳,就是資金、人才與技術遭其磁吸,導致產業空洞化、薪資成長停滯、失業率攀升。然而,文化、思想的入侵,卻常在無形中進行,令人無從防備,但又影響重大且深遠。文化、思想乃精神堡壘,一旦被中國瓦解,必然造成敵我意識崩解,台灣人將被中國化,成為它的精神奴僕,長此以往,中國對台即使沒有併吞之名,卻已實質主宰台灣了。

中國湖南衛視日前舉辦「我是歌手」歌唱比賽,參加的歌手、演唱的歌曲多數來自台灣,掀起收視長紅。總決賽當天晚上,台灣部分有線電視台甚至暫停既定節目,以播報新聞名義全程LIVE轉播。而之前紅透半邊天的中國宮廷劇「後宮甄嬛傳」,也在台灣電視台一再重播,一些台詞「賤人就是矯情」等,也成了台灣社會的流行語。突然之間,中國流行文化鋪天蓋地而來,彼此之間的文化思想、界線好似瞬間崩塌,逐漸朝向一體化發展。這種現象有人從影視與文化創意的角度,分析兩岸流行文化實力的消長,但吾人寧可視之為一種經濟現象,由此衍生而出的文化入侵。換言之,中國流行文化的版圖快速深入台灣社會各角落、客廳、辦公室,佔據重要的媒體版面與頻道,乃是經濟力消長的反映。台灣之所以對這些事物缺乏防備的能力與意識,基本上是經濟已逐漸受到中國宰制的一種結果。

共產主義是唯物論,文化、思想與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下層建築則是生產方式與經濟形態。因此消滅敵人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滲透其下層建築,控制了它的經濟之後,上層建築的文化、思想也會隨之改變,而上、下層建築皆已中國化之後,台灣掛什麼招牌已無關緊要。實際上,近年來中國對台策略的改變,係遵循此一理論而鋪陳,不再強調政治、軍事與外交的施壓,而是從經濟層面著手,以籠絡施惠為誘餌,逐漸擴大其對台經濟影響力。等到經濟受其主宰制約後,文化、思想的入侵便接踵而來。這種策略可歸納為兩個主軸︰「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與其在前線決戰,不如「入 島、入戶、入腦」。

而中國對台策略的轉變,完全符合了不同時期台灣經濟對中國傾斜的程度與特質。早期台商西進帶走了資金、人力與技術,此刻中國為了就業與經濟發展,有所求於台灣,乃以種種優惠吸引台商。如今,中國經濟趨緩、勞動成本上升,「生產基地」不復往昔的吸引力,於是改以龐大市場與內需,製造另一個泡沫,讓更多的台灣人在經濟衰退的生存困境中,找到逐夢的題材,紛紛投入中國市場。包括企業、個人,甚至藝人,都各自編織他們的中國夢。

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缺乏足夠的胃納量,而中國擁有比台灣大約五、六十倍的人口,如此龐大市場,節目製作的預算與藝人酬勞,均數倍於台灣的同業,自然能夠吸引台灣藝人爭相前往淘金。而台灣的節目則因缺乏足夠的市場與需求,只得緊縮預算,乃導致節目日益庸俗化,品質低落的惡性循環,拉大了台灣與中國之間流行文化實力的差距。故而,台灣影視名星往中國發展,以及「我是歌手」、「後宮甄嬛傳」深入台灣,並非台灣的文化創意輸給了中國,而是經濟規模遠遠小於中國的必然結果。

台灣投資中國金額估約二千億美元,約百萬名台商長居中國,出口訂單一半在中國生產,藝人、歌星也以到中國拍戲商演,為主要收入。中國方面,則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進駐台灣,觀光客到台灣年約二、三百萬人次,並以契作、收購方式拉攏台灣農民,可說一步步與台灣建立全面性的「金錢連結」關係。「金錢連結」比虛幻的民族情感更有影響力,像狗鏈一樣套著台灣,使得台灣不自覺的被它牽著走。由此觀之,「我是歌手」、「後宮甄嬛傳」當下引發的議論,多屬表面現象的探討,其實它是現階段台灣與中國「金錢連結」關係的警訊,正視它,才能防患於未然,找到脫困的出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