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育不漲 教育部漲

◎ 程士華

漲學費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教育方針的層次、國家整體經濟的層次,以及政治上和校園間的內部民主層次。

首先,在教育方針上的爭議,是教育公共化或市場化的根本問題。究竟教育應該要帶著每一個人,亦步亦趨地向上提升,最終回饋給整個社會?還是應該優勝劣汰,只把資源交給天賦異稟的人,期待他們日後回饋社會?面對這個基本問題,台灣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的教育部──卻不願正面提出任何方向,看似想當個企圖兼顧的和事老,實則兩者皆為匱乏。

再者,在國家整體經濟走向的爭議上,路線之爭將凸顯地比教育方針還要鮮明,即左派或右派的差異。毋須諱言,不同於三緘其口的教育部,我們現在的政府是毫不保留地站在右派的立場上,盡其所能地扶植可見的財閥,從未考慮過民眾優先的左派立場:若受益人是寫財團,為什麼付保費的卻是勞工家長與學生呢?

最後,在政治及校園民主的爭議上,面對的是一個公平公正機制的欠缺或不被落實。民主的機制強調的是平等的參與及發聲機制,事前知情、過程協商、事後追認,這些機制必須一個都不能少地與所有相關人士達成共識,才是民主國家底下應有的參與程度。

然而無論是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不能公開的資料、從來沒有共識的會議、莫名其妙就出現的結論與草案;在校園中,我們看到的是不明不白卻號稱虧錢的會計報表、不接受旁聽的各級會議,以及看心情來部分公開的會議紀錄。

總體看來,整個漲學費政策的制定過程,就是一個漠視教育、缺乏民意基礎,純粹是在政府拚經濟的大「口號」之下,不打算考慮社會衝擊,而希望強行通關的假議題、真剝削。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