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的四「化」謀略 以 「邊緣化」打擊「本土化」 以「國際化」包裝「中國化」

◎ 翁達瑞

最近幾年,台灣的學界出現了一個氛圍,即台灣的經濟已被國際社會「邊緣化」了。「邊緣化」也因此成為馬政府上台後,部份學者對國內經濟疲軟、失業嚴重的錯誤解讀。於是「與國際接軌」,就成為馬政府拼經濟的政策口號。但細究馬政府「國際化」的口號背後,卻是台灣經濟和中國更加緊密的統合。

這股出現在台灣學界的謬論,是為了替馬政府的經濟表現不佳卸責。其邏輯是,台灣的經濟表現不佳,是因為我們被國際社會「邊緣化」了;而台灣經濟之所以被「邊緣化」,係因民進黨執政期間,過度強調「本土化」所造成的結果。在「邊緣化」與「本土化」之間,這個謬論就拉出了一個等號。

其實,「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並不存在衝突,兩者反而是相容並行的。在任何社會,「本土化」就像小孩對父母的孺慕之情,是天生自然的,不應也不會成為政治賣點;但在過去幾年,「本土化」在台灣卻是個暢銷的政治賣點,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台灣的社會,本來就存在一股「去本土化」的外來勢力。

在台灣全面民主開放後,「去本土化」已喪失了政治正確性。這股外來勢力,只好創造一個台灣已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假議題,達到打擊「本土化」的企圖;同時,「國際化」也成為馬政府絕佳的包裝工具,進一步讓台灣的社會更加「中國化」。

例如過去幾年來,台灣的各級政府,包括民進黨執政的縣市,花費了無數的公帑更改道路標示的英文拼音。我們放棄的是用了幾十年的系統,採用的則是中國發展的漢語拼音法。

在英文拼音全面「中國化」的過程,馬政府提出的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與國際接軌」。在「國際化」的煙幕之後,馬政府巧妙地讓台灣與中國達到文字的統合,卻絲毫沒有引起廣大民眾的憤怒或反彈。

每次返台路過新竹時,看到高速公路上「竹東」的英文路標,原來的「Chu」被挖空,填上「Zhu」的拼音,我心裡都會一陣絞痛。其實,「竹東」的英文拼音為何,無關台灣經濟的國際化。相反地,兩岸漢語拼音的統合,只會讓陸客來台後,更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罷了。

香港應該比台灣國際化吧!然而,香港的漢語拼音卻與中國內地不同。每次到香港出差,搭上由機場往市區的地鐵,第一站就是「青衣」,其站牌的拼音為「Tsing-Yi」,而非中式的「Qing-Yi」。在回歸中國後,香港依然堅持原來的拼音系統,也未如馬政府所言,阻礙其國際化。

馬政府一再以「國際化」之名,在台灣行「中國化」之實。漢語拼音只是之一,其他包括許多經貿、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等政策,雖然其表面的理由都是「國際化」,但實際上則讓台灣更進一步「中國化」。

在台灣已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氛圍中,人民對經濟前景的不安與恐慌,很輕易地就可被操縱成為打壓「本土化」的力量。我們的學界就有這麼一群馬政府的幫手,藉著「邊緣化」的假議題,企圖壓抑好不容易才被喚醒的本土意識,迂迴達到「去本土化」的初衷。

國際化、中國化、邊緣化、本土化…,這是台灣社會的一個主要糾結,我們不可不加以釐清。

(作者為北美知名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