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政府的決策模式─自相矛盾 大失人心

馬英九總統施政評價低,滿意度一直低迷不振的癥結,除了無能與欠缺同理心之外,政策思維經常自我矛盾,顯然也是失去民心的重大關鍵。往往馬政府為了推動某項政策提出的說詞,到了另一項政策,卻又成為不得推行的理由,而且皆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冠冕堂皇藉口,包裝思慮不周的政策,不但無法收到預期的效能,更令人質疑馬總統似乎是以個人偏好、意識形態與政黨立場治國。至於政策能否帶來福國利民的效果,根本不在估算之列。

要列出這類互相矛盾的政策,實在不勝枚舉,可怕的是,往往以常識即可破解的荒謬說詞,竟然成為馬政府重大政策的立論基礎,難怪一個原本正常運轉的國家機器,在馬先生手裡竟然「離離落落」,處處顯露失控、失能的跡象,釀成國家崩壞的危機。這類荒謬的政策說詞,在此我們僅列舉三例。首先,馬政府的挺核四說帖中,舉出核四非建不可的理由之一,是不建核四電價將大漲,導致外資撤退、企業出走,台股重挫二千點。但我們要反問︰如果電價上漲將重創經濟,為何去年馬總統堅持電價分階段漲足,而且今年還要再漲,甚至將採浮動機制時,並沒有思考外資撤資、企業出走、台股重挫的問題?當時為了彌補台電虧損漲電價,就不必考量對經濟的衝擊;如今挺核四,就把電價與經濟掛鉤,好似核四不建,台灣經濟就會垮掉。這種說詞絕對站不住腳,因為馬先生去年的漲電價政策,已經幫我們把它駁倒了。

第二例是全球多數股市或創歷史新高,或突破金融海嘯以來高點,均呈現多頭走勢。唯獨台股與中國股市疲弱不振,而台股成交量更是大幅萎縮,讓去年高舉正義大旗恢復課徵證所稅的馬政府,尚未課到證所稅,證交稅已大幅短徵,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市場乃有廢止證所稅、調降證交稅的呼聲。我們了解馬總統的性格,為了面子不太可能將才上路的證所稅廢除,但堅持不調降證交稅卻令人費解。因為,馬政府已決定調降期交稅,理由是稅率雖然調降,卻可增加成交量,足以彌補降稅的損失。偏偏這套說詞卻不適用於降低證交稅,只好任憑台股成交量嚴重萎縮,而束手無策。事實上,有人統計陳水扁主政時期台股日成交量很少低於一千億元,而自馬英九推動證所稅以來,台股成交量上千億元是極少數的例外,故而,調降證交稅或許是台股解困的妙方。更何況,期貨交易是高槓桿的操作,風險相當高,馬政府調降期交稅,卻堅持不降證交稅,無異鼓勵投資人投入期貨市場,助長投機炒作,只會害慘了投資人。

其三是財政部有意推動「公公併」,卻反對台新銀、彰銀合併案,稱公公併可促進國家利益,卻指責台彰配是台新金的「木馬屠城記」,會影響國家利益。「公公併」與「民公併」,前者被馬政府視為良性整合,將努力推動,後者被主事者視如寇讎,一聞合併即火冒三丈,情緒語言脫口而出,標準何在,令人不解。金融整併應從專業考量,「公公併」既然可行,「民公併」亦無不可,應該能夠找到最符合所有股東權益的解決方案,而非實際持股不到二成的公股妄自代表八成以上的股東發言,容不得民股的聲音。其實,在金融整併上有兩種不同的標準,乃是馬政府有意展現對金融經營的控制權,而非只是政策與監管的權力。而台灣的金融業就在這種過度管理的心態下,很難邁開腳步,只能在小池塘裡爭食有限的飼料,死不了,但也長不大。

政府施政邏輯必須具有一致性,避免雙重標準,更須有周全之考量,不能自以為執政者是至高無上,民眾不能有異議,在溝通、協調與尊重民意之下,方可做出最好的決策,符合全民的利益。遺憾的是,馬政府的政策模式,正好都跟最佳決策模式倒反︰一人決策、由上而下、官大於民、捨專業而訴諸空泛的道德、雙重標準、黨同伐異,導致施行的政策與民意及實際需求背離,卻不惜以強硬手段推動,終於走到天怒人怨、眾叛親離的地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