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記者何必為難博士國考生?

◎ 李政鴻

初等考試放榜,果不其然,媒體報導除強調競爭激烈之外,必定強調博士級考生落榜情形。筆者認為這是台灣整體就業結構問題,不應也不該針對這些博士級考生,加以放大檢視。

台灣近二十年來不斷放寬高等教育市場,現在雖看到人人有大學念,但文憑卻迅速貶值,高學歷也不再保證高薪資,這是教育政策奉行自由市場機制的後果。日前媒體報導流浪博士問題,正凸顯少子化已經衝擊到各大專院校。當這些有志於學術研究和教學授業的博士生,畢業後發現想以學術教學為終身志業,門檻竟有如登天,再加上考慮到投入的沉澱成本,以及年齡平均比社會新鮮人多十多歲,「轉行」更是變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筆者自己曾經是流浪博士,僅能四處兼課餬口謀生,籠罩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經濟不確定感壓力相當沉重,迫使我畢業後亟思轉行之道,轉任公職成為可行方案之一。我必須澄清,博士養成訓練與國考錄取沒有絕對關係,和多數考生一樣,博士也必須重新接觸、理解、熟悉和記憶相關考科,並未享有任何優勢,甚至因年紀較大,體力和記憶力比不上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流浪博士選擇轉行公職,身心承受的壓力絕非外界能想像,甚至報名時寧願填寫碩士、學士學歷,避免外界過度放大。

儘管筆者有幸於去年錄取高考三級和高考二級,國考激烈競爭的過程仍讓我記憶猶新,再考一次恐怕不見得考得上。也因為有這樣的切身體驗,筆者呼籲媒體要能公平的報導博士應考公職情形,特別是理解這群原先希望能在大專院校服務,受限於經濟考量,不得不轉換跑道的博士們的心聲。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社會科學博士,現任公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