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林麗玲
中國和歐洲的關係,經歷疫情、烏俄戰爭、貿易衝突和間諜事件,關係日益惡化。習近平睽違五年的歐洲之行,雖有其經濟需求,但是明擺著的,更像是一趟分化之旅。
一、凸顯德法裂痕
習近平到了法國,卻沒去德國。儘管馬克宏三催四請,德國總理蕭茲寧可到立陶宛,也不去巴黎。中方的表面理由是,二○二四年是中法建交六○週年,但這場歐洲行,絕對不會這麼簡單。德法在許多議題上原本就有歧見,習近平區別對待的做法,更加凸顯德法的差異,尤其是在中國政策。比如對中國電動車是否加徵懲罰性關稅和台灣的議題等等。
二、分裂歐美
馬克宏強調歐洲戰略自主,擺脫對美依賴。中國對法國下功夫,可將歐洲推離美國更遠。相對的,德國境內最大的軍事基地,迄今仍由美軍駐守。另外,習近平還去了東歐的塞爾維亞(非歐盟成員),也是精心安排的,到訪這天正是中國大使館遭北約飛機轟炸廿五年的日子,習近平想讓世人看看,美國主導的北約創造了安全還是損害?
三、分化歐盟
此外,歐盟國家除了法國,習近平只去了匈牙利。這個極為親中的成員國,常與歐盟意見相左,多次阻撓歐盟對中國的不利議案,破壞歐盟立場。中國則透過大量投資,拉攏並增加影響力,利用歐洲內部的不同意見,獲得自身最大利益。習近平匈牙利之行釋出的訊息,也相當清楚,配合的就給胡蘿蔔。
這場在歐洲大陸上演的分化大戲,看見的是,習近平坐穩權位,無限制連任後,毫不遮掩的手路,可說更直接、更強烈、更不客氣。台灣新政府上任,朝小野大,中國利用台灣內部不同意見,分化台灣從中獲利,雖不是新鮮事。但從這次習近平歐洲行的路數,歐洲人其實也看得很清楚,「分化」這個字眼,成了當下歐洲媒體的熱門關鍵字。在台灣的我們,面對中國的分化,尤其須要提高警覺!
(作者是媒體工作者,前駐德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