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立陶宛之後是台灣

◎ 林鈺雄

微渺公民真能打敗執政優勢的電「利」集團嗎?就在不久前的二○一二年底,立陶宛公民以公投否決了政府新建核電廠計畫,樹立了反核的里程碑。

先說背景。隨著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立陶宛因獨立而繼受了境內由蘇聯興建的Ignalina核電廠。這個分為兩區、各有一座和車諾比同型反應爐的核電廠,曾占全國發電比的四分之三,使得立陶宛一度超越法國,成為全球最依賴核電的國家。用台灣的擁核論來說,就是最沒有非核家園的條件。

但是,歐盟對這個歐洲定時炸彈耿耿於懷,遂以關閉核電廠作為二○○四年立陶宛加入歐盟的條件,並允諾補助。同年底立陶宛履約關閉電廠第一區,再由俄羅斯輸入能源及電力以補足缺口,但這連結到立陶宛被俄羅斯併吞的歷史恩怨,各黨派對於是否及何時關閉二區的問題,左右為難。二○○八年立陶宛國會想出以全民公投來規避對歐盟承諾的「奧步」,遂提出核電廠延役公投,雖然多數投票民眾贊成延役,但公投卻因未過五十%的投票率門檻而無效。二區仍於二○○九年底關機,立陶宛正式加入西歐非核陣營。

從九○年代開始,國際核電版圖也產生位移。由於車諾比的前車之鑑,美國與西歐幾乎完全停止新建核電的計畫,以奇異、日立集團為首的國際核電遊說集團,遂轉向新興東歐及亞洲的買主:包含立陶宛與台灣。立陶宛關閉兩號機後,通過了新建Visaginas核電廠法案,預計耗費五十億歐元(約兩千億台幣),新廠採用由奇異、日立和東芝共同研發的進步型沸水反應爐(ABWR,同我國核四)。

但是,重新擁核的爭議過大,而多黨林立的立陶宛國會,黨派也各有算計,遂於二○一二年六月以記名投票方式通過將新建案訴諸公投的提案。公投前的對決期間,擁核聯合政府並不認真辯論歐盟及NGO要求的替代能源政策及核電安全問題,反而展開烏賊宣傳戰,對一般民眾施以電價恐嚇術(稱不新建核電廠則電價至少暴漲三成),還把反核人士抹黑成俄羅斯的同路人。幸好多數選民未被誤導,公投投票率剛好超過門檻(五十二.一六%)且過半反對(六十四.七八%),公民否決了新建計畫。此外,由於公投綁國會大選,聯合執政兩黨也跟著慘敗下台。

儘管困難重重,但反核陣營終究說服了立陶宛民眾,其中幾個論點頗值得參考。首先是對電價魔術的反批判:包含終端處理成本在內,核電是最貴的能源,即便完全沒有核災亦然。由於立陶宛正在進行兩號機除役程序,因此對於核電到底有多貴,比台灣更有實際經驗。先不管發多少度電才能攤平五十億歐元(預計可能追加至八十億歐元,追平我國核四)建廠成本的問題,單看關閉先前兩號機組的善後費用即可得知:據估計,完全拆除兩區總共要耗費廿九億歐元(近一千兩百億台幣,其中九十五%要由歐盟買單),這些都是執政黨刻意忽略的總發電成本。以上還不包含核廢料處理費用,而立陶宛迄今根本連先前兩號機的核廢料要何去何從,都還束手無策,遑論新廠新生廢料的去處。

其次,立陶宛是小國,一旦發生大型核災,幾乎是立刻亡國。更何況立陶宛還是車諾比核災的受難國,很清楚核災的恐怖:才三百多萬人口,就有七千人於蘇聯時期被「動員」去當車諾比的「清理夫」(liquidator)。清理夫普遍受輻射污染,有高達十分之一的死亡率、四分之一的殘廢率,還有驚人的自殺率以及下一代的畸形兒比率。此外,儘管立陶宛離車諾比超過七百公里,但迄今仍殘留受車諾比輻射污染的土壤及魚貝問題。

再者,執政黨淪為電利集團的傳聲筒。所謂ABWR是最新型且最安全反應爐的說法,根本是奇異、日立集團的宣傳稿。福島核災後歐盟曾對境內核電廠進行壓力測試,但因為全歐洲未曾建造過ABWR反應爐,也沒有實際運轉經驗,根本無從確認其安全性。再說福島核災的四座反應爐,正是分別由奇異、日立及東芝所設計,設計缺陷是核災因素之一,證明其技術堪慮,立陶宛公民沒有必要當「白老鼠」。最後,日本福島核災的經驗顯示,監督核能者和核能工業走得太近,結果就是一場世紀災難;立陶宛政府的作為,足以令人擔心同樣的悲劇,會發生在波羅的海。

二○一三年,換我們寫核電公投史!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