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本土國片 電影新市場

◎ 李達翰

「大尾鱸鰻」以春節檔賣座冠軍之姿,全台票房堂堂邁入四億。遠遠超過上片前,業界一般預估的一到兩億之間。不同於前幾年春節「雞排英雄」、「鬥陣」創下紀錄時,同檔對手不強的狀況;今年春節,同檔西片、華語片強片如林,「大尾鱸鰻」勝得毫無僥倖。更讓人驚喜的是,這部片大舉突破了以往全台電影票房西片獨霸時,向來由台北市盡占四到五成的格局,台北市以外的地區,貢獻了超過七成的票房,證實了只要提供對的影片,相對於市場趨於成熟定型的台北市,所謂中南部電影市場,仍有極大的開發潛力。「大尾鱸鰻」的成功,毫無疑問說明了:所謂「對的國片」,就是那能開發出中南部市場的「對的影片」。

近來,關於「大尾鱸鰻」熱潮的討論,大致集中於電影內容是否賣弄低俗以及過度本土取向兩項。關於是否太低俗,取決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人感受,不必非做定論或大加辯論。個人的經驗是,儘管對於劇中的某些對白,在笑出聲音的同時,確曾警覺到,某些觀眾肯定無法「忍受」;但另一方面,身邊也有不只一位所謂都會型、受過高等教育、中產階級的朋友,看過之後,興奮表示還要再帶父母一起入戲院歡笑,證實低俗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並不成問題,至少,沒有到不能展示於長輩面前的嚴重程度。

在這裡想討論的是,所謂本土取向這件事。更深入的說:電影,是否不應專為本地觀眾拍攝、只靠本地觀眾支持,而非要靠出口,才能擴大市場、謀求回本,進而形成專業規模。關鍵的問題,自然是:台灣本地的市場到底能有多大?特別是在「大尾鱸鰻」證實了全台票房格局仍可望有極大變化的情況下。

社會文化、經濟條件與台灣類似的韓國,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二○一二年,韓國電影票房前十名中,除第三、五、七名來自好萊塢外,其餘七部皆為韓片。其中,分別於該年七月與九月上映的冠亞軍:鬥智動作片「神偷大劫案」與懸疑古裝片「雙面君王」,觀影人次都達到了一千兩百萬人次。而這破千萬人次的紀錄,驚人卻並非偶然或難得出現的特例。事實上,今年一月上映的韓片「七號房的禮物」,一部時裝溫馨喜劇,已在一週前的二月最後一週,正式突破了千萬人次。接續「神偷大劫案」的盛況,韓國在短短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就出現了不同類型的三部千萬人次本土片。以韓國總人口數五千萬人來換算,可說幾乎每四到五個人,就有一人進場看了這三部片。而即使是二○一二年票房排行榜上的第十名,也動員了四百五十萬人次的觀眾,幾乎每十個韓國人中,就有一人進戲院捧場。

如果同樣的盛況發生在台灣會怎樣?如果我們的兩千三百萬人,也每四到五人就進場看某部國片,會怎樣?那代表這部電影會有至少五百萬人次的觀眾,以一張票至少兩百元來算好了,那代表的是,至少十億台幣的票房收入。而若是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入場,帶來的將是台幣五億的收入,正是約當台灣影史國片票房冠軍「海角七號」的總票房。但請注意:不是好幾年才一部「海角七號」;是一年就有七部「海角七號」。

所以,台灣電影,光在台灣這個市場,就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且需要去拓展。以韓國為實例,期許還有一倍的市場能擴大都不為過。當然,韓國今天的電影市場也不是兩、三年就開闢出來的,那需要所有電影人的努力。所以,請先把電影拍好吧,讓許多對所謂好萊塢商業電影並不感興趣的觀眾重新走回戲院吧。何況,即使在好萊塢,「少年PI」這種橫掃全球各大市場的電影原是少數,大多數的電影投資,仍是針對美國本土觀眾,要靠北美票房來回本。否則,史匹柏永遠找不到錢拍再美國本土不過的「林肯」(這部片的全球票房,北美占了超過七成),更別說「00:30凌晨密令」(全球票房北美占了將近九成)這種純粹的美國電影了。誰說海外市場必須是拍電影的頭號考慮呢?以台灣觀眾為出發的國片,正打開台灣電影前所未有的新市場。

(作者為影城營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