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碳 核 天然氣

◎ 祝祥嶙

今年初,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聯合撰寫二○一三年全球大勢預測,其中有一個關於核電的項目,值得國人參考。

該文指出,核能發電比較昂貴,總成本要比天然氣發電高出三分之一。而自福島核災之後,監管更趨嚴格,發電成本可能會維持在較高水準。其次,在英國經濟疲弱不振、且更重視能效的情況下,不在非石化燃料發電方面投入大筆資金,也能實現碳的減排。

該文強調,「做為一個依賴補貼的領域,核能極度缺乏政治支持」。顯然,相對昂貴是問題的關鍵。然而,台灣政府及擁核者卻宣稱,核能是最便宜的,甚至以攸關國內物價與出口競爭力,誤導、警告人民和企業主。

牛津大學能源政策教授、本身也是一位經濟學家的Dietor Helm,在他的新書《碳危機》指出,氣候問題有三個核心原因:「煤炭、煤炭還是煤炭」。他認為,氣候變遷的威脅要等到我們為燃煤電廠找到更清潔的燃料之後才會化解,燃煤電廠在許多國家都是經濟支柱。但問題在於,比起核反應爐這類低碳的替代品,燃煤電廠成本更低,而且,即使是今天功效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來源︱︱比如海上風力發電廠︱︱也遠不如燃煤電廠可靠。

這位歐盟委員會(EC)多年來一直被徵詢的專家,建議減碳的第一步是,盡可能多把燃煤電廠替換為天然氣電廠,因為天然氣比煤炭清潔!在減碳科技沒有突破性發展之前,他暫時大力提倡使用天然氣以及徵收碳邊境稅來因應。

由上可知,支持核四改為天然氣發電,以及質疑台電的核電成本最低說是騙局,皆有所本。台電想以專家自居,駁斥這些議論,恐怕也無法取信擁核者。

(作者為企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