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很多農家靠老農津貼度日

◎ 張花冠

老農津貼是一個社會公義的議題,是台灣社會對農業輸血供養工業起飛,滿身虛弱農民的一點補償,絕不該以社會救濟的角度來看。今天輕言取消老農津貼,是一種公義上的拋棄、情感上的背叛。

一九九五年,民進黨以戴振耀委員為主,提出老農津貼主張(「農民老年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草案」)時,便在提案時的立法總說明指出:「鑑於台灣過去以農業扶植工業之歷史背景、農業在生態保護所帶來之社會效益及台灣因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或世界貿易組織(WTO)所獲致之消費者剩餘的增加,政府理應加速建立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來照顧農民,才符合社會公義,並進而讓整體社會保障制度趨於完整。而實施老農津貼制度,給予農民政策性補償,是初步落實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史,是「以農養工」,農民就一直是被犧牲的一群。戒嚴時期政府掌控糧價,用「低糧價」策略維持經濟穩定,一九五○年代實施的「肥料換穀」政策,農民辛苦收成的稻米,以不等價交換到貴鬆鬆的化學肥料;餵飽了都市人口,扶持了出口加工政策,換來了外匯和工業成長,農村經濟卻漸漸凋零。

農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極大的貢獻,綠化、景觀、淨化空氣、水源涵養等外部效益,這就是農業做為綠色公共資本的貢獻。可是這些守護土地的貢獻產值,並未回饋到農業應有的產值上,政府也未對這份貢獻給予尊榮的肯定與政策補償。

老農津貼是還給老農最基本的尊嚴。嘉義縣是農業大縣,全縣五萬七千多戶農家,投保農保有十二萬五千九百多人,領取老農津貼的更有五萬五千人。在農村家戶所得日益減少的情況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靠這項補貼度日,影響層面大且廣。

農業貢獻要被看見,農民要被公義對待,輕言取消老農津貼,是再度的拋棄與背叛。(作者現任嘉義縣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