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阿里山蓄水池的潛在危機

◎ 陳玉峯

阿里山旅客及住民的先天限制因子之一即水源議題。早在1976年省府規劃今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之際,即進行自來水蓄水池的工程設計(註:此之前,居民、業者以四處自行接管引水利用為主)。1980年6月12日,1萬2千噸(舊)蓄水池竣工,6月15日起供水,而1981年前後,今之阿里山(新)第四分道火車站、商店、旅館區自沼平遷移而來,形成今貌且開始運作。

此一舊蓄水池完工迄今已達33年。當初設置時,係以鐵路運載石塊、沙、水泥、橡膠布等上山,先下挖後,將底層以重車夯實,上覆橡膠布(註:實際材料依目視無法確定)而成。此池由四周往中央傾斜而下,筆者在2013年2月12日的勘查時,「PLC配電盤」上的水位指示在4.437~4.441公尺之間,滿水尚可再加深1公尺餘。

阿里山工作站退休的耆老陳清祥先生,多年來數次告知筆者,他擔憂舊式蓄水池的材料及當年工法,夥同30多年來的變遷,有可能引發潰池的危機。一旦潰決(註:橡膠布下方若有土石流失,而橡膠布不堪水壓而裂陷),池水下灌,將直瀉今之火車站及商店區,則災難難以估計。當局有無必要瀉水後檢驗,或重新依新工法重建?千萬不要等到災變發生後再作檢討。至少,水公司有無定期勘驗安全度?

此一擔憂絕非空穴來風。1992年前後,自來水公司新建3.5萬噸新蓄水池,何其荒謬地,竟然蓋在阿里山森鐵水山本線的隧道上方。施工期間無人發現問題,而且,此間有一工人跑到舊蓄水池取水,不慎滑落池內溺斃(註:中間有一階梯式的把手處,該工人未在該處取水,否則當不致於滅頂)。完工後開始注水,尚在注水過程中,1992年10月7日凌晨,新池轟然陷落,龐大水體瞬時下瀉,沖毀森鐵橋樑5座、路基1,500公尺,水公司理賠予林管處4,300萬元,且直至1993年2月26日才修復而通車。水公司也賠款予被沖蝕的山葵業者。

新蓄水池遂裁減原面積與容積,由原設計之3.5萬噸減成為1萬噸。

新、舊蓄水池相隔約百米,而舊水池位於更靠近新車站、商店區的上方。

新池裁縮之後,標示為「3.5M×50M×6.1M」(註:3.5M應是35M),勘查時新池水位為6.010M,接近滿水位。而從新池旁下走至台18公路約200步,再沿台18-91K往92K檢視左側山壁,得知此地乃一般砂、頁岩互層的岩體,且間雜類似泥岩等易破碎的結構,故此地標示為易落石路段。據此,且參酌耆老的憂慮,加上水池暨周邊環境的勘查後,筆者認為今後的危險度的確堪虞,緊急籲請有關單位勘驗,而現今可做的立即處置,似宜降低一半水位,以防萬一。或至少應由水公司提出歷年安全度或類似的調查報告,以安住民及遊客心理。(作者為山林書院負責人,http://www.wretch.cc/blog/yfchenprof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