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的農會?

◎ 邱莉莉

議題設定,向來是影響選舉勝敗的重要因素,美國研究選民投票行為的「密西根學派」,甚至把議題與政黨和候選人兩項因素並列,可見議題重要性。

不過,對照目前台灣各地基層農會競爭激烈的幹部改選,議題似乎成為隱形,有關農業發展的前景看不見,也沒有農民或農會幹部討論攻防,這種選舉氛圍極易讓農會桎梏的恩庇侍從性格加重,也不利農民護衛本身權益的意識抬頭。

自從馬英九政府將開放八三○項中國農產品進入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加工,部分甚至直接轉作內銷的新聞曝光以來,不少農民怨聲連連,此一嚴重危及台灣農業生存的政策,也讓農民團體集結發出血淚吶喊,相招上凱道抗議

然而,與農民反對運動同一時刻登場的農會選舉,兩者間好像毫無相關,農會幹部在乎的勝負模式是,如何在間接選舉以相對多數的代表票、理事票擊敗對手,掌控地方農業金脈;而古意的農民也不認為中國農產品開放政策可以透過基層農會宣示立場,所以一場場失焦的農會選舉在各地上演,競逐的是極小化農會利益,而非極大化農民利益。

因應農業競爭與農村再生,基層農會的功能和角色早該轉變,以為更多的農民服務,但若連最需要傾聽「選民」意見的改選時期,各有意角逐的幹部候選人也不表態對政府政策和農業環境的看法,農會改選的結果徒然只為個人名器增添正當性,更有甚者還可能淪為中國政府買賣交易的代理人,具有公民意識的新農人豈可不慎?

(作者為民進黨籍台南市議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