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孔枝泳現象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在國際版權開拓是否改善了長期的嚴重入超現象?參展書籍是否反映本國的社會進取脈動?書展的主辦機構和文化部,應該都沒有真正的省思吧!也許《史明口述史三冊》的展出,以及史明與吳叡人的一場對談,是意外的驚喜。

台灣的「中華民國」陷在中國意理的羅網之中,並沒有讓台灣的聲音被世界聽見。從書籍出版來看,拒否國家和社會課題的文化現象相當嚴重;向外輸出的文化意象充滿了假中國意味。比起日本的「文化發信國家」志向,比起韓國的「不斷重新定義自己」,揭示他們在東亞的新亮光,閉塞多了。

比利時是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主題國家。這個在歐洲圖書消費排名僅次於丹麥的國家,當然令人矚目。但同屬東亞國家、同樣被日本殖民過,能夠獨立、站起來的韓國,更受到注目。為什麼台灣不能?因為被祖國的迷障壓制著,是一個不是國家的「國家」,還不能真正走向國家重建之路!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韓國小說家孔枝泳(一九六三生)受到矚目,她的二十多本書,應已銷售超過千萬冊(一九八八至二○一二)。作品選擇社會關心議題的她,是受大眾關注的文化偶像。不但文學評價高,在銷售也獲得成功。作為一個本格(純文學)作家,這樣的成功反映了韓國社會的文化形貌。

孔枝泳出身富裕家庭,曾自承「對民主化運動的負債感」(台灣的馬大人,負債更多,卻完全無羞愧感),讓她在大學畢業後投身過勞工運動。而且在從事寫作之前的一九八七年,因參加抗議總統選舉作票示威,被拘留了一個星期,這段經歷成為她短篇小說處女作《破曉黎明》登上文壇。這與台灣這個迷惘國度許多作家在民主化運動有負債,仍然環繞在「國民黨.中國」意理周邊,而且倖得光環,是不一樣的。有些文人換位置就換腦袋,更是令人側目。

不斷重新定義自己的韓國,他們從綠色的「Green」和全球化的「Global」取第一個字母,稱新世代青年為「G世代」,他們閱讀孔枝泳的小說。而孔枝泳小說的政治啟示既介入了社會,呼吸時代共同命運,也因海明威(美國小說家)、赫曼.赫塞(瑞士小說家)簡練風格的影響而被歡喜閱讀。看台北國際書展也要想想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孔枝泳現象會出現嗎?天曉得!鬼知道!(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