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榜鵝東補選棄保 新加坡民主曙光

◎ 劉曉鵬

新加坡2011年5月的國會選舉,一位執政的人民行動黨參選人早上10點半登記參選,中午12點就當選。同時該黨也有兩位國會議員退休:一位服務十年, 經歷兩次選舉,另一位服務二十年, 經歷四次選舉,不過他們從來沒有得過任何一張選票。同年8月新加坡「全民直選」的總統Sellapan Rama Nathan也退休, 他在1999與2005「競選」兩次, 任期各六年,毋需管理政務,每月薪資約台幣一千萬,同樣也從未獲得任何一張選票。

在層層法律包裝下,新加坡貌似民主的制度非三言兩語所能解釋,但不需選票就可獲「民選公職」, 坐享超級高薪,就是新加坡式政治的縮影。過去數十年,人民要判斷政府的優劣性,往往不是透過選票,而是透過「外國評鑒」, 如台灣許多記者、學者、與政治人物將「學習新加坡」掛在嘴上,就常由星政府控制的媒體所轉載,安撫人民不滿。

網路普及後,新加坡人民開始突破官方傳媒,挑戰「外來人才」、「菁英」、「效率」與「高薪養廉」等各種統治神話。星國民怨沸騰的結果,迫使執政黨2011年起進行較公平的選舉。該年國會選舉中,執政黨僅拿到60%支持,不但為建國以來最低,且反對黨首次突破「集選區」(一種阻止反對黨參選的手段)。繼之的總統選舉,執政黨得票率更進一步下降到35%。星國選舉不但是強制投票,每張選票尚有一組個人編號,由於執政黨長期迫害反對人物,因此反對黨得票上升代表公民與公務員開始無懼「記名投票」的壓力。

反對勢力崛起,過去台灣人民奚落國民黨的「國庫通黨庫, 黨庫通內褲」也在新加坡重演,國有財產變賣給執政黨的公司或「李家」企業被一一揭發,巨大的貧富差距更加重對執政黨的反感。因此,執政半世紀的人民行動黨為維持權力,更須逃避選舉,惟在單一民代的地區若議員忽然離職,則難有藉口拒絕補選。

2012的后港補選,人民行動黨以37%得票率慘敗收場。1月26日剛結束的榜鵝東補選,意義更為深重。該區向來是執政黨的鐵票區,也生産出執政黨國會議長,但執政黨在補選中再度展現傲慢,竟徵召一位入黨才三週的「菁英」參選。反對勢力雖有三人,但人民自動進行棄保,讓獲選希望最濃的工人黨出線。工人黨得票率達54%,領先執政黨逾10%,也証明反對黨在公平環境下足以挑戰執政黨。

距2016星國國會改選雖還有三年,眼看反對勢力開始突圍, 許多幾近作弊的「民主制度」也逐漸失效,人民行動黨無疑已開始坐立難安。 美國著名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指出, 李光耀死後其體制就會消失。但新加坡人民看來已等不及, 要在李光耀離開人世前就改變他的體制。(作者為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