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春聯、新文化的啟示

■楊其文

傳統冬令節慶的春節,在工業與都市化的演化中,節日慶典的氣氛轉淡,傳統家族溫馨聚會的場面趨於淡薄,因為住屋型態的改變,從前逢冬令進補、吃完尾牙以後,市場邊就擺滿販賣春聯的攤位,不但當眾揮毫,且形式多樣豐富,處處掛滿墨筆、金粉、彩紙,真是琳瑯滿目,好一幅春節景象,不消說,農曆新年將至的訊息,在鄉野市集綻放新春的喜悅。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南西北財。過往傳統張貼門聯,是每個中年以上的台灣人,都曾經歷過的童年往事,可惜的是,這種代表在地歡樂的民間重要習俗文化,卻隨著時代的改變與生活形式的不同,日漸沒落,年輕人不興春聯文化,老年人沉湎於往日回味,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生活美學文化,轉瞬就要失落了。

文化必要與生活結合,生活創造文化,春節貼春聯是一份迎新送舊的習俗,也代表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因此,貼春聯可以從時代的脈絡中,尋找新文化新形式的語言,從當代的生活素材中,找尋新文化的源頭,從而累積文化風貌的實現。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同生活的社會,在此多元化的架構下,風俗、實踐和意義的集合,得以產生認同,形成一份持久的文化遺產,以及一連串共享的特徵和生活經驗。因此傳統春節的保存,可以在台灣的原住民,閩、客住民中,去發掘去創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或族群的形象風貌。

由台灣筆會、台教會、台灣北中南東四社發起的新春聯新文化運動,今年是一個起跑點,在文建會的支持下,推動全民文化美學的實踐。元月十七日的發表會,我們看到楊文嘉創作的新世代春聯,一張海報一包新樂園封面,加上「好山,好水,好鄰居」的字眼,標榜出對台灣社區社會的期許;王耀俊用雕塑木刻來展示一連串生命之喜悅的蛻變過程,來述說春節流長的意義;而詩人李敏勇的「美麗島飄香頌春,台灣國歡天喜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詩人李魁賢的「新歲月起始於憧憬,舊行事堅守住莊敬」,台灣筆會會長曾貴海的「島國風帆湧白濤,四季望花開袂停」,以及蘇振明教授的寶島春聯集體創作,都為新春聯新文化添了註解。

讓我們期待從今年起,藉由新春聯新文化的推動,讓台灣的在地文化持續生根、成長、茁壯。

(作者楊其文╱台灣北社秘書長、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