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言文與古典音樂

■顏綠芬

一週來,新聞焦點從台北捷運摔傷事件轉移到醫院人球事件,記者緊迫逼人,雪球越滾越大,常模糊了焦點。倒是週末的一個搶救爛國文記者會,引起了另一波關注。雄霸台灣詩壇半世紀之久的余光中大老主張「唯有學好古文,白話文才能精鍊」,我相信他的用心良苦,也許應該補充一句話:「如果你要成為一個詩人或文學家的話。」

高中國文教育是屬於精英教育,還是一般國民教育?以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國中畢業生都繼續升學,全國國民中不可能八九成都是精英份子吧?所以高中國文課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增進文學作品的欣賞程度及啟發學生的思想」(一民編國文課本編輯目標),但是現行如此高比例的文言文教學,真能達到如此單純而實際的目標嗎?顯然大家是不滿意的。中學生權利促進會會長說得好,國文教學最大問題在於教材與教學方式無法融入學生生活,只靠考試讓學生強記標準答案,即使背再多名言佳句,不解其中意境,根本無法提升國文能力。

一位年輕鋼琴家十五歲去維也納唸音樂院,去年回來考上本校的音樂學研究所。這學期她選修我的「音樂評論」課,我有點擔心她的中文寫作能力,沒想到,她的文章竟比大多數同學寫得還要好,不僅段落清楚、論述有力,甚至文筆流暢、引經據典;既無錯別字,標點符號也用得恰到好處。她在維也納七年,課餘讀些自己喜愛的中文書,是白話文不是文言文。

我一點也沒有反對文言文的意思,甚至覺得有興趣的人要多讀多欣賞。只是如同古典音樂(包含古今中外的優秀樂曲)一般,雖然我們認為大家都應該要有修養,但事實上,古典文學的欣賞或寫作,如同古典音樂的欣賞或演奏一樣,是需要長時間培養和累積的。特別是時代在改變,年輕人的興趣非常多元,而語言的應用也一直增添中,像「宅急便」、「T恤」、「血拚」、「秀痘」、「很酷」(cool),以及最近的「粉絲」(fans)、「轟趴」(homeparty),這些一開始很多人覺得不以為然的字彙,都已出現在嚴肅的報章雜誌上,它們也必定會出現在現代文學中。如同現代音樂中的爵士、拉丁舞元素一般。

將文言文比例讓一點出來,讓高中生多讀一些能使他們引起共鳴的現代文學吧!

(作者顏綠芬╱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