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失落的一代接一代

「二十至二十四歲失業率十四%,新鮮人好苦」,這是中國時報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頭版頭條新聞。很高興這是中國時報的報導,應不會被戴上「唱衰台灣」的大帽。顯然,新鮮人之苦是事實,且非常嚴重。問題是,何以致之?不久前,同一報系的社論對此有一段陳述:「在統計數字上,跨國企業的三角貿易,雖使其本國GDP成長,但所增加的就業卻落在其他國家,台灣這些年來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該社論的這一段話,應已說明一切。

「台灣接單,海外(中國)生產」的所謂三角貿易,是廠商西進的必然結果。弔詭的是,過去十幾年來一直鼓吹西進,歌頌「台灣接單、海外(中國)生產」的,又是這份報紙。它們高舉「整合大陸資源,強化產業競爭力」、「大陸商機百年難遇」、「台灣研發,中國製造,創造雙贏」、「投資大陸是國力的延伸」等大旗,配合財團「以商逼政」,另一手即把主張「深耕台灣」、「戒急用忍」的論述一概戴上「鎖國」、「意識形態誤國」之大帽。

畢竟,財團加媒體的政經權勢所向無敵,對中國投資之門也就一開再開,台灣的生產線也隨之關門,就業機會大量流失。現在台商海外(中國)生產之比率已高達五十一.七%(今年十一月),堪稱亞洲之最,我國青年之失業潮,當然在亞洲也是最為慘重。若說他們如中國時報所稱是「失落的一代」,該責備的是,這些過去大力鼓吹產業西進的媒體與學者,他們對此結果應負莫大的責任,起碼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向這批年輕人所受的苦惱與失落,深深一鞠躬,以表示懺悔與愧疚。

但人總是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利令智昏下,同樣的錯誤、同樣的把戲又在上演。這一群學媒,近一兩年一直敲鼓,要政府放棄管理心態,好讓國銀雄飛中原,其施壓之強度,連金權王國的華爾街也要自嘆不如。只要國銀在中國所有動靜,立即以頭條新聞報導得鉅細靡遺。最近更把「兩岸貨幣清算備忘錄」之簽訂大炒一番,說「商機上兆」、「提升GDP」、「人民幣離岸中心拚了」、「人民幣存款八年衝兆元」等,其鼓吹的用詞與張力,和這些學媒過去十餘年來吹捧「產業西進」如出一轍。

對國銀言,那裡利差迷人,獲利效益數倍於台。但「過猶不及」,「產業西進」之初,台商也確實獲取短暫的利益,但現在就要由年輕的朋友來承擔苦難。同樣地,當今的「金融西進」,短期內國銀也必會有所斬獲,只是因而被忽略的國內金融環境的虛化,不知十餘年後要由誰來承擔?是全民或另一失落的一代?台灣不是美國,我們不能不為此擔憂。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