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反壟斷 須擴大公廣集團

◎ 邱家宜

五大財團連手併購壹傳媒正式簽約,台灣新聞媒體為少數大資本壟斷已然成形,此一發展已讓台灣新聞自由面臨明顯而立即的危險,如果未來為大股東所不喜的消息與論點都被迫消音,公共言論空間受特定利益集團強力主導,那麼民主倒退絕非危言聳聽。

近年來,傳媒集中化導致言論去多元,利益向資本家傾斜的危機並非只出現在台灣社會,但由於淺薄的民主根基與缺乏公共傳媒的制衡,這種趨勢對台灣的危害卻遠大於對英、美。

梅鐸的新聞集團挾強大資本橫掃英、美傳媒界,是這種模式的先驅。但美國強大的民主傳統與公民社會雄厚的動員力量,在益趨集中化的傳媒生態中,仍能透過手機、網路動員,讓歐巴馬順利當選連任;在英國,則因為先有了以公共服務為宗旨的強大公共廣電體系,商業媒體無法全盤主導,而保住公共領域,不被商品化全盤入侵。

見諸美、英經驗,台灣既無法在短時間內一步做到美國的民主深度,卻有機會在既有基礎上擴大公共電視規模,透過政黨比例的董監事遴選機制,讓社會與民意得以監督的公共投資,確實服務需要透過傳播媒體來提供的多元資訊、文化、教育需求。相較於冒讓少數財團依己身經濟、政治利益左右言論市場,擴大公共廣電的規模,絕對是有遠見、正確的投資。

英國、日本、德國三個民主先進社會對公共廣電的投資,每年折合台幣都超過千億。對這幾個國家來說,強健的公共廣電體系,在內部致力於社會文化底蘊的養成,在外部則有利於文化大國格局的呈現,甚至文化輸出。公廣體系內部或偶有醜聞,但一經社會輿論抨擊,負責人就必須下台一鞠躬,如同最近BBC總監安懷瑟(George Entwistle)的辭職案。因為他必須為公眾的託付負責,而不是做媒體老闆的馬前卒。

試想,相較於老闆是石化巨擘,而不敢刊登民眾對汙染抗爭消息;或者老闆與中南海關係密切而不敢不處處媚共的新聞媒體,我們是不是寧可要:雖然每屆董事會產生都不得不經過一番藍綠鬥爭,但公民社會只要有心,總是可以對其進行問責的公共廣電系統?而依英國與日本的經驗,只要公共廣電系統夠強大,商業媒即使體集中、壟斷,對社會民主體質與公平正義的危害程度便可大幅降低。BBC與梅鐸新聞集團能夠分庭抗禮的經驗可為明證。

每年預算只有九億的台灣公共電視,誕生於艱困之中,十幾年來在「小而美」的緊箍咒下,靠著社會上對公廣微弱卻不熄的理想奮力求生。在大財團壟斷傳媒成為事實的此刻,政府部門除了NCC、公平會、金管會需更積極捍衛民主社會言論自由多元的基本價值,文化部也別忘了手上還握有一張公共廣電的王牌。必須趕快處理董監事會紛爭,讓公視運作回歸正軌,杜絕「夢想家式」的浪費,將更多經費挹注公共廣電。一但有了體質夠強健的公廣,便可以有效制衡商業媒體的壟斷,讓民主的言論空間立於不敗之地。化危機為轉機,此其時也。(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媒體改造學社執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