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這是台灣的悲哀

今年以來疲弱不振的台股,正當大部分股市分析師均看壞後市,而成交量急縮更象徵投資人心灰意冷,紛紛退場之際,卻在財長喊話七千點是買點,力主四大基金進場點火,以及行政院宣布一個月內推出振興股市方案的刺激下,突然在上週五上演大復活,拉出一根二百多點、價量齊揚的長紅,讓鬱悶已久的投資人一吐怨氣。

台股能否一反頹勢,就此展開一波強勁的反彈,仍在未定之天,但台股若無法趁勢走出盤跌的陰霾,後果將不堪設想。其一,股市雖是一種金錢遊戲,但是股市投資人往往有炫耀式消費行為,如果股市熱絡,常會擴大消費,對於促進內需頗有助益,而內需則是GDP重要支柱之一。台灣在這波不景氣中,因為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水準倒退回十四年前,民眾消費行為保守,導致內需萎縮。此際擴大內需顯為振興經濟的良方,但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又屆臨法定舉債上限,缺乏舉債空間,因此今年公共建設預算只編列一千七百多億元,約只有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十分之一,根本無力挹注總體經濟的擴張。此時股市若能適時轉強,或可為疲弱之經濟注入一股強勁動能,

其二,一個多方走勢的股市才會吸引投資人的投入,台股長期低迷不振,資金必定撤出。日前央行公布第三季台灣對外證券投資流出一七二.一億美元(約五○二○億台幣),創歷年單季新高,預估全年可達九千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若能進入台股,而不是外國股市,台股不可能跌至如此不堪的田地。其實,台股近年來可說是內憂外患交迫,國際大環境有次貸風暴、美國債信降評、歐債危機,及現今的美國財政懸崖;內則有執政者對資本市場充滿仇視與偏見,以及政策性干擾,如證所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讓投資人備受困擾,缺乏安定感,因此選擇出走者頗眾。據研判這一股外流台資的挹注,乃是香港股市最近大漲的真正原因。

而台資出走,台股重挫,讓外資得以低價買進績優股,造成台灣企業努力打拚的成果卻由外資來收割。以全球晶圓霸主的台積電為例,去年獲利一三四二億元,外資持股達七成七,換算下來,約有一○四○多億元為外資的權益。而外資持股比率近八成,台積電實質上已是一家外國企業了,等於台灣的一流人才在替外資賺錢。總之,大量台資外流,凸顯台灣其實資金充沛,何以國人寧可坐視本國最佳的全球性企業成了外資的囊中物,卻出走到風險難測的海外市場?

其三,台股持續低迷的後遺症,就是為中資購併台企提供最好平台。台灣產業近幾年面臨轉型危機,過去重視資金密集、大規模量產的標準型產品,由於缺乏技術創新,逐漸面對新崛起者的挑戰,以致陷入供過於求,價格崩盤的流血戰爭,例如DRAM、太陽能、LED與面板。而這四大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南韓、中國。其中,南韓策略在打倒台企,而中國則以購併台企為壯大自己的策略,因此台股若長期在低檔盤整,造成許多企業股票跌破淨值,無異提供中資購併、挖角、竊取技術的良機。日前中國最大LED廠三安光電以低於淨值兩成的價格取得我LED廠燦圓約兩成股權,則為業界亮起警訊。此舉不僅是賤賣,而且中資藉由購併取得台廠技術,將使台灣企業原有的領先優勢很快消失。而台股若無法重振雄風,類此中資低價購併台企的案例,將像滾雪球一樣,將台灣的產業淹沒。

其實,股市是金融市場,政府除了制定健全的監管制度與遊戲規則,市場之漲跌應由市場機制決定,才是正軌作法。然而,政府領導人不應具有仇視投資人的心態,屢屢以各種政策打壓股市,否則投資風險劇增,將逼投資人出走;其次,政府打趴台股後,不但絕大多數投資人慘遭套牢斷頭,財務損失慘重,而慘綠的台股也像是鋪了紅地毯,迎接中資進場撿便宜貨,大肆購併台灣企業。如此結局一旦發生,正好印證了產業界所感慨的︰「這是台灣的悲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