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劇本顛倒寫 誰該負責?

馬總統日前給新上任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了一封賀電,電文中強調:「展望未來,世界局勢複雜多變,兩岸之間有待強化互信、真誠合作以因應新的挑戰。並創造更多和平紅利,造福兩岸人民。」但是最近,行政院主管經濟的政務委員管中閔在出席一場學術研討會時卻指出:「台灣過度寄望中國大陸解決台灣經濟問題,包括開放觀光救經濟、貿易談判寄望中國讓利等,對台灣不是好事」。這些事,不正是政府這些年來卯足全力做的事嗎?如果已知「對台灣不是好事」,為什麼馬英九還要繼續這麼做?

中研院院士級的管中閔,一向主張自由經濟、市場開放,二○一○年時他還說過:在未簽署ECFA之前,其實就為台灣帶來「想像空間」的投資效益,如今已進入ECFA實現期,民間消費、實質投資會持續挹注,再加上未來可望與其他國家簽訂FTA的效益,台灣經濟有機會持續改善。如今,兩年過去,身為政務官開始收起樂觀、改變口徑,提出警告,顯然已經發現:原先的假設經過求證並不是這麼回事。既然如此,則當務之急,光學者評論是不夠的,如何實事求是,改弦更張,提出辦法,才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但是,看到國家元首還在向中國要求「和平紅利」,可見這個政府根本沒有形成政策共識,才會雙頭馬車,兩個曲調。如果為政者連到底要把國家帶到哪裡去都各說各話,則國人如何寄望這支團隊還能拚得好經濟、治得好國?

過去四年多,馬政府從總統到部長是怎麼告訴大家的?他們說,台灣與中國在生產鏈上可以形成垂直分工;但是現在卻說: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都過度集中在中國,固然垂直分工,但中國相關產業希望取台灣而代之。過去鼓吹:中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和台灣主打之「六大新興產業」,具有相當程度的共通性與重疊性,加上台商在科技產業的先發優勢,台灣應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條件,率先卡位中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主動出擊搶頭香。現在卻憂慮提醒:台灣六大新興產業與四大智慧型產業,與中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高度重疊,這會使台灣與中國產業分工受影響。同時產業西進造成台灣與中國垂直分工鏈被破壞,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優化,也將擠壓台灣在生產線上的空間。

前述改口,大家記憶猶新,正是社會早就經過激烈辯論的老生常談,但當時一群領人民糧餉的公僕,卻對人民頭家的意見正刳倒削,甚至大貼意識形態、鎖國保守的標籤,自稱他的路線才能帶領台灣「逆轟(風)高灰(飛)」,事到如今,真是一語成讖。回顧ECFA推動之初,美國爆發次貸風暴正方興未艾,一群財經學者給政府出主意,宣稱唯有與中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才能救經濟,這些蛋頭著眼有二,一是本國貨品銷中免稅,無須產業外移;二是可吸引外資以台做為前進中國的基地。現在幾乎所有的早收清單皆已免關稅,對中投資大增,外資入台反減,中國最近更提出對等開放的貿易正常化要求,首先叩關的就是中國農產品問題,所有的劇本都顛倒寫,誰該負責?中國自二○○九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將資金與資源集中投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產業的開發,它的企圖心與意志力,早就說明台灣如果不能持續保持領先的位置,包括既有產業的創新以及成功發展新一代的領航產業,就不可能維持分工鏈,甚至連競爭關係都不是,有一天會被拋在後面,這個時候兩岸關係恐怕也將步入「終局」。就此,又有誰向人民報告政府已有萬全之策?

寄望任何國家來救台灣的經濟,都不是好事,而且是壞事、錯事。在台灣付出了昂貴的學費之後,終於有馬政府的成員「後知後覺」看出苗頭不對,也總算是遲來的是非公道,社會對此必須正面看待,並期待這種政策反省能夠積極導正仍處於「不知不覺」的上位者,從而帶動公部門的組織力量,盡快改弦易轍,把船舵調整到安全的航道上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